江西宜春中小学广泛参与青少年科技小发明竞赛

首页 > 

地方

 > 江西

 > 江西宜春中小学广泛参...

江西宜春中小学广泛参与青少年科技小发明竞赛

市领导强力推动 五部门联手实施 中小学广泛参与

宜春13万小发明点燃创新火花

一次坐火车旅游时手机没电的经历,让宜春三中初二学生吴水来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便携式电源?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番探索,吴水来梦想成真。

日前,在由江西省宜春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小发明竞赛颁奖会上,市长龚建华把熠熠闪光的金牌挂在吴水来的脖子上。宜春市10个县的257名学生分获金、银、铜牌。

据宜春市教育局局长南青介绍,此次竞赛全市有17.49万名学生提交了12.97万件参赛作品,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5。

小发明竞赛缘何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事情得从3年前说起。2007年“六一”前,市长龚建华带领四套班子领导看望师生。在宜春三小,孩子们的航模作品激起他极大的兴趣。

龚建华心想:“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讲素质教育,讲创新能力培养,可现实是孩子们被书包压弯了腰背,被作业牵住了手脚。这种情形,何谈素质教育,又何谈创新能力培养!不如来个科技小发明竞赛,培养孩子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但他深知,要搞好这个活动仅靠教育局不够,必须由市委、市政府直接抓,科技局、团市委、科协、妇联都要参与。于是,“办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竞赛”被破天荒地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和2010年,宜春面向10个县市所有学校和学生举办了两届竞赛。

为办好竞赛,市委、市政府联合发文,市委副书记任桃英、副市长舒建勋部署工作,各县市成立领导小组,市财政和各县市投入专项经费。市政府组织5个督查组分赴10个县市专项督查。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信息智能类、废品利用类、生物科技类、日常生活类,孩子们提交的每件作品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丰城铁路中心小学的杨莉是个9岁的小女孩。她的爸爸是装修工人,每次回家都一身油污,她想出为爸爸制作一把多用雨伞,外出时可遮阳挡雨,工作时能挡灰防污。这个小发明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小姑娘朴素的想法感动了很多人,她凭着这个小发明获得了金奖。

竞赛评委、宜春三中教师黎寿根感慨地说:“小发明竞赛的初衷并不是让学生做出多少高精尖作品,而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素养。事实确实如此,没有提交作品的孩子也开始琢磨:‘我是不是也可以尝试?’观察、动手、探索,在学生中成了时尚。”

“可以说,小发明竞赛已成为宜春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说起竞赛,南青一脸兴奋。

■短评

推进素质教育政府要给力

小活动,大作为。宜春市倡导推动的科技小发明竞赛,激发了成千上万孩子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热情。

说起政府的教育责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管理,是投入,而素质教育更多被看作是学校的事。宜春经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着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找准突破口,从市委、市政府的层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大面积实施。

“一把手”倡议举办小发明竞赛,还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的重视程度,在全国也属鲜见。更为难得的是,宜春市还为此建立了一整套有效机制推动活动开展:教育局牵头,五部门实施,拨专项经费,派专人督导,制定翔实的实施方案……以这样的行政力度推动,竞赛想走过场也难。

宜春经验告诉我们:素质教育突破口不怕小,关键要实。当“钱学森之问”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痛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成为摆在政府学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对处在成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而言,培养创新素质至关重要。小发明事小,却关涉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热情,宜春市政府正是找准了这样一个抓手。当10多万学生饱含激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点滴创新“火花”积聚成素质教育的燎原之火,将席卷校园。

千难万难,“一把手”重视就不难。愿更多的地方政府、更多的“一把手”能身体力行抓素质教育,找准抓手促落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