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省政协召开的“广东省高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界别座谈会上,代表们指出高职发展的问题,妙语连珠。“高职院校普遍欠债较多,如果没有生均拨款政策,将来高职的发展就卡在这瓶颈上,”省政协常委、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孙平发言犀利。代表们认为,要求老师在课堂和车间一样出色,有点难。比较可靠的是由企业工程师转为教职工,但在职称、待遇上很难转换,希望国家能给政策。
针锋相对
“财政拨款不足发展遇瓶颈”
2012年,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数占普通本专科招生数的51.97%。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政策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我省从2008年开始试点,至今仍然没有全面实施。
据透露,目前本科生均拨款大都在达到或接近1.2万元,但试点区的高职生均拨款却大都在4000元左右。
孙平说,没有财政上的有力支持和生均拨款政策,高职院校的发展就卡在这瓶颈上。院校代表表示,长此以往简化办学条件、降低教职工福利待遇将造成严重后果。
“不是钱的问题,是怎么给才合理”
省财政厅副厅长沈梅红回应,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如何给才合理。“我们做过调查,比如学生少于1万人的小型高职学校由事业编制拨款改成生均拨款,获得的财政资金反而减少,所以不愿意。”她说,高职分省管市管、公办民办等等,身份决定经费来源,渠道决定经费额度,生均拨款这盘棋需要谨慎。
据她了解,中央正在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还没有具体时间表,标准可能和本科生一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