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发展纪实:为人民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首页 > 

考研

 > 教育改革发展纪实:为...

教育改革发展纪实:为人民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图)

原标题:为人民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教育改革发展纪实:为人民开创更美好的未来1

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在少先队主题队会上挥舞国旗。

(资料图片)

时光倒回5年前。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很多中国人通过广播电视,记住了一个厚重的声音、一声朴素直白的承诺——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国以人立,业以人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承载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担当,肩负起亿万人民的重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多人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中国教育也随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更好的教育,源于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见字如面,尺素传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以回信的方式与群众交流,其中既有教育工作者,也有青少年学生;既有基层党员,还有边防战士。而回信最集中的还是教育系统广大师生。

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书信,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一个民族最根本事业的牵挂。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设定的改革路线图,也是中国政府对人民热切期盼的积极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机会,始终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是中国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截至2016年底,有51.2万所学校,2.65亿名在校学生;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取得跨越式发展;

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4%,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5%,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至此,中国各学段入学率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中国有更多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机构对近年来中国教育跨越发展的速度感到惊讶和疑惑: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数以亿计的教育规模,中国教育怎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其实,这一切源自中国始终秉持的重大战略——教育优先发展。

2016年教师节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中国教育改革画出的“新跑道”!

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共和国决策者们心中始终的牵挂。

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至2017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38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了十几个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

教育优先,投入先行。对教育的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并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重要标尺之一。

2016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指出:“投资孩子就是投资未来。日子再紧也不能紧孩子、苦孩子。近几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增收困难,但我们稳定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在教育部北办公楼5层,有一间“4%办公室”。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以数字命名的政府机构。这个2012年由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成立的机构被赋予了一个特殊使命——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4%占比的国家目标。

201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根据初步统计,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3万亿元,占GDP比例连续5年超过4%。

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又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决心。

“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地处乌蒙山深处的海雀村,曾经是闻名全国的贫困村。

海雀村教育底子薄,对口帮扶的台盟中央对海雀小学进行改造,新建教学楼,建设教学配套设施,办学规模也由原来仅有一到三年级扩大为完全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每天步行10公里的山路去读书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纷纷跟进:贵州省2016年教育经费总投入10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5%。江西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15年12月,教育部举行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宣布:通过独立第三方对中国教育进行评估显示,中国总数为1.5亿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普及率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项指标均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的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8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向外宣布,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5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70%基本普及目标,也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73.7%的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4%,超过或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6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于中高收入国家83.8%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增长11.2%,我国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更好的教育,源于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党中央对于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概括,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而且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它系统回答了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牵挂着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将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扣子论”,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命题,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立德树人”的科学行动指南。

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2014年5月30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学生入队仪式、参观学生写书法及诵读经典,鼓励学生们从小精神起来、抖擞起来,要“时刻准备着,将来要接班”,并勉励师生们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师作为“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难以忘怀的牵挂。

纵然日理万机,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每一个教师节、青年节到来之际都会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而且还分别走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北京市八一学校等学校与师生座谈。

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同时,他还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涌现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部建立健全了覆盖大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构建了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使师德建设全面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轨道。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师德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涌现出了黄大年、李保国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先进典型。2012—2016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95亿元,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师范生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等,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职业院校教师、高校青年教师等1008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5年6月,先后经国家教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力争通过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等八方面政策举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标志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时期。

2015年8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原本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了职称等级和名称,并设置正高级职称,打破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天花板”。

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习近平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教育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他还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教、依规治校的实践中,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制定《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中专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深入实施《教育部党组 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彰显出了社会主流价值。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各地各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着力强化政治引领,师生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吉林组织全省高校部门和院系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骨干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内容,举办系列研修班。西安交通大学将“习近平治国理政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各地各高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地各高校把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明确党委书记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显现。

——教育部党组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决定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各地积极行动,结合实际加强思政课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北京将高校思政课的机构、设施、队伍等指标纳入《北京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标准》,强化高校党委办好思政课的主体责任;上海在全市高校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以思政课为引领,形成课堂育人“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天津增加了近800个思政课专职教师编制,为思政课专职教师每月发放2000元津贴。

——越来越多的地方和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大学章程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持续向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截至2016年底,高校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6个。

——网络阵地建设正在快速推进。目前,“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已覆盖全国570多万名高校学生;“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注册师生用户达487万。

——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各地加快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在全国现有的近7万名思政课教师和13万名辅导员中,中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

更好的教育,源于永葆改革创新的胆识和勇气

什么是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就是人人享有、人人出彩、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老百姓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背后,既是教育发展重心的阶段性转移,也是中国教育砥砺前行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

4%目标实现后,教育投入增加了,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长,教育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城镇化加速推进,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规则流动;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化,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迫;信息化飞速发展,对教育理念和方式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清单”正在越拉越长。

行稳致远,一系列改革持续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双一流”建设,再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一连三个上下贯通、关涉全局的顶层设计方案,陆续由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由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具体实施。改革力度之大,为历来教育改革所未有。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统一部署下,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省级政府的独特优势,切实做好教育“综合”改革这篇“大文章”,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统筹功能,整合各方力量,用好教育统筹权,使各项改革形成有机整体,使原本就有的省级教育管理权限得到统筹使用,着力于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纵深拓展,使改革成效“看得见、可量化”。

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若干意见》,扩大高校在学科专业、编制、岗位、进人用人、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关注和好评。

本届政府以来,教育部本级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5项,取消11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精简整合了一批评审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年实施情况总体评估报告显示,教育管办评分离深入推进,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正在加快形成。加强教育督导、评估监测、实施国家义务教育监测,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完善博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学前教育规模迅速增加,普及程度快速提高。而办园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办园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及时研究制定科学的督导评估标准和办法,全面开展幼儿园督导评估,督促和引导幼儿园规范办园,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义务教育择校热,既是我国近年来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块“硬骨头”,也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2014年,一场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大会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9个大城市全面“打响”。预计到2017年末,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县)将实现100%的小学、95%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社会普遍关注的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有望初步得到缓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考改革这项牵动千百万人命运的制度变革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高考综合改革开始“破冰”。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的考试制度正在加快建立。

——以公平为基本导向的多元录取考试招生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

——31个省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自主招生调整为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成功落地,其余省份也陆续制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忘不了弱势群体。《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制出台、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垫高了贫困地区学生和困难群体公平发展的起点。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0%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2016年底,全国有62.4%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超过90%的学生,助学金覆盖超过40%;高职教育奖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2016年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9.1万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明显增多;30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1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两为主两纳入”和居住证政策有效落实,八成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100%纳入了“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范围。同时,通过系统谋划和推进管办评分离,我国初步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评价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已经覆盖全国近30万所中小学。13.8万名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兼职督学保障学校规范办学。

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进一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为了这个5年之约,教育改革的一张张蓝图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如今,中国教育已经进入改革的“下半场”,一组组数字,记录下一个个催人奋进的历史时刻:

从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到上亿人次,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名专业人才,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这意味着随着中国教育红利的持续上升,将抵消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带来的影响。教育,将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更好的教育,就是坚守公平底线的优质教育

“我在贵州一个村寨看到,虽然破旧贫穷,但老百姓都觉得日子有希望。因为最近两三年,村里出了20多个大学生。整个村子的年轻人、孩子们都感到有上升的通道、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气儿’都不一样了。”在2015年12月3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谈到自己当年春节前夕在贵州黎平蒲洞村考察感受时说。

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激励着无数贫寒子弟发奋苦读。

为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渠道,从2012年起,我国启动实施了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增加了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机会。自该计划实施以来,每年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扩大到2016年的9.1万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建成了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和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形成了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级学校的纵向管理机构,为顺利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奠定了组织机构体系的有力保障。

如今,这一学生资助体系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发布的《2016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幼儿)、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9126.14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692.83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688.76亿元,比上年增长8.24%。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要以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为底线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办好农村必要的教学点,统筹解决好一些地方农村学校“空心化”、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和改善保障民生的重大民生工程,以县为单位连续启动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过去几年,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调动各方面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24万所,在园幼儿达4414万人,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20.6%和13.3%,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比2013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比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前提高了27个百分点。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二十四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的又一次重大部署。

会议指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要针对突出问题,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要注意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

为此,国家连续组织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提高残疾人群体特殊教育水平、条件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教育公平、坚守民生底线而画出的一张清晰的“路线图”,也是本届政府对于“更好的教育”实践的系统诠释!

近年来,关涉户籍制度改革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等难题的异地高考,成为千百万随迁子女家庭的头等民生大事。为了回应老百姓的迫切需求,2012年岁末,各省份陆续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公平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学校规模及软硬件等各个方面,都和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长期制约了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发展,还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与改革事业。2016年4月2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印发《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补“短板”,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公平。

“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多年来,这9个字成了社会对广大乡村教师的印象。然而,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稳定性高的乡村教师队伍。

为了补齐“短板”,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通知,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截至目前,22个连片特困地区省份正全部实施,覆盖率达100%,130多万名乡村教师受益。平均补助标准近300元,有的地区补助标准甚至高达2000元。

截至2015年,604个县的94.9万名乡村教师享受改革政策。截至201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综合奖补资金112亿元。在补助标准较高的地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共和国的历史铭记着义务教育迈向公平的每一个脚印,而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历史交出的一份时代答卷:

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不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不论是公办学校学生,还是民办学校学生,只要是义务教育学生,再也不用缴纳学杂费、教科书费了!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还补助生活费。

曾经破屋败瓦的校舍,曾经乡村教师工资卡里微薄的工资,曾经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学生餐,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政策、措施的稳步推进,如今都正在成为历史:

——2013—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500多亿元,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至此,“全面改薄”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单项工程。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新建扩建校舍1.65亿平方米,购置价值80多亿元的设备。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奖补资金112亿元,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累计资助各教育阶段学生4.25亿人次,累计资助金额6982亿元(不含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为3600多万名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改善营养膳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农村学校上学饿肚子、吃凉饭现象基本消除,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连续4年的跟踪监测,通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长明显,营养不良问题得到缓解。2016年,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2厘米—1.4厘米,平均体重增加0.7公斤和0.8公斤,贫血率从2012年的17%降低到2015年的7.8%。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给予高度评价。

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经过实地考察后,也给予高度赞扬,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了不起的计划”,“该计划使3600万人受益,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财务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高质量更值得称赞”。

——实施城乡统一的“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钱随人走”惠及近1400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广大贫困、边远、落后的农村学校学科专任教师不足、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短板”,也是教育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从高山之巅到海岛边陲,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加速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这些教学点告别了长期因缺师少教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历史。

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倍增器,从2013年起,国家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宽带网络校校通”比例不断提高,全国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的比例达88%,“优质资源班班通”有效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逐步扩大,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共培训教师940余万人,师生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已超过6300万个。定期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督促各地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立,政策措施出台、重点任务落实、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信息技术安全,向社会公布专项督导报告,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一场检阅教育公平的“大考”已经鸣锣,一场兜底的改革攻坚战已经擂鼓开战。

——2017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县)将实现100%的小学、95%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

——落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并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倾斜……

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超过60%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今年预计还将有500个左右的县(市、区)接受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届时总数合计将达到2300个左右,占全国总数近80%。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教育公平的表述,从2014年的“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到2015年的“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再到2016年的“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措辞细微变化的背后,正是中国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朝向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坚定迈进的足印!

“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也是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教育改革无法置身事外的历史使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站在历史的肩头凝眸远望,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期待享有更好、更公平、更优质教育的愿望必有应答!中国呈现给世界的教育改革故事必将大放异彩!(柯进 刘博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