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产能过剩”这么破

首页 > 

高教

 > 人才“产能过剩”这么...

人才“产能过剩”这么破

每年临近毕业季,校园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学生到处找工作,在人才市场上简历递了一份又一份,却难以找到“买家”。

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破解人才培养“产能过剩”假象,是高校必须回答的一道题。近年来,湖南商学院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和创业服务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对这道难题交上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建立预警与退出机制——

专业设置动态化

湖南商学院副教授周敏以前做过记者,去年9月开始,她“重操旧业”到《长沙晚报》挂职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与其他同事不一样的是,她在工作中一边审稿评稿,一边还要想着如何将这些稿件做成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周敏看来,到报社挂职是自己职业生涯的“着力点”,有利于她将理论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结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所在专业在全校的排名。

周敏所说的“排名”,是指该校每年发布的全校专业动态调整报告。学校根据“报考一志愿率”“初次就业率”“专业评估排名”等指标,建立了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连续3年排名靠后的专业限招或者停招。目前,该校已对11个专业实行隔年招生,对1个专业停止招生。

湖南商学院校长陈晓红认为,专业优化调整可以避免资源错配,又能倒逼教师将行业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培养适应新业态的创新型人才。她介绍,在对部分专业进行压缩的同时,学校又根据区域产业链需求,新增了金融数学、投资学、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人才培养“由虚向实”——

能力培养实体化

在湖南商学院,有一门课很多学生都喜欢“玩”,那就是ERP(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课。

这门课要求学生组队完成,一个团队中由5名同学分别扮演首席执行官、营销总监、运营总监、采购总监、财务总监等角色,合作完成市场分析、战略制定、营销策划、生产组织、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企业经营活动,与其他模拟企业对抗竞争。

2014级学生龙璇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后却进了百事可乐公司财务部,“我‘玩’ERP的时候一直担任财务总监,这促使我学习了各类财务报表,特别注重对现金流和预算的控制”。正是学习ERP的经验和能力,帮助龙璇在面试中脱颖而行。

湖南商学院依托商科办学特色,打造“商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实验、实训、实战”的能力养成体系,实现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ERP课程建设正是其大量实践环节的一个缩影。

湖南商学院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经济管理综合模拟实验中心,开设了ERP沙盘模拟、会计综合实习、金融综合实验等20余门实训课程,提供七大类200余种实践方式。同时,大力开展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核心能力综合化、职业化,设立了电子商务竞赛、物流知识竞赛等22个校级竞赛项目。

“除了专业技能,毕业生往往还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应对不确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养。”湖南商学院副校长刘国权认为,大力强化实践教学,推动人才培养“由虚向实”,实现能力培养“由动笔到动手、由座位到职位,由分散到融合”的转变,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专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

创业服务全域化

2014年从湖南商学院毕业后,许威组建了一个团队,在长沙市郊外耕地种菜。

许威“种菜”并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他与人合作创办的湖南蕊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社区互助式农业相结合,打造全生态质量监测的食材供应链体系,创新了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服务模式,被湖南省人社厅评为“优秀创业典型企业”。

在湖南商学院创客中心,记者看到了正在与客户洽谈的许威。“毕业3年,学校仍是最暖心的靠山。”许威告诉记者,项目启动初期最困难时,学校通过创业比赛支持公司5万元,又帮忙配备了工作室,提供导师队伍随时为公司发展把脉诊断。

在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唐亚阳看来,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将思想教育、理论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成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

据统计,该校毕业生有创业经历的达40%,毕业生在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领域创办民营企业逾3000家,企业家校友累计为湖南建设投资4亿元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