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创业工作室揭牌 勤工助学薪火相传20年
在华东理工大学,09届博士毕业生谢应波的创业故事,一直为师生们津津乐道。他和同伴于2007年共同创办上海泰坦化学(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从一间小实验室、一支6人团队、20万元启动基金起步,如今公司已成功服务了近10000家全球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开发的试剂数量近2万种,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试剂品牌。对学弟学妹们,谢应波谈的最多的是他在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收获。
12月14日上午,谢应波和许多“勤助人”一同回到母校,共庆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为中心为他们就业创业的支持表达感恩。在庆祝会上,华东理工大学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共同为华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揭牌。
二十年探索 圆学子成才梦
20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的勤工助学工作创下了不少“第一”。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从免费转为收费的改革形势,华东理工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成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高校之一。现任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主任徐美华见证了1994年中心的挂牌,她回忆:“当时一个老师带着五个学生,中心只有一张办公桌,在二课堂和其他部门共用一个办公室办公。”
初期,中心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为劳务型、服务型,如派发宣传单、问卷调查、超市理货员等,虽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但岗位的工资水平和技术含量低下。为了能与学校人才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扩宽岗位种类成为当务之急。
1996年,上海市第一个学生书报亭和大学生报业部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随后形成辐射效应在全市高校铺开。1998年,“热带风暴”成为华东理工第一个暑期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每年解决勤工助学岗位300-400人,17年累计学生收入1360余万元。2006年,勤工助学实业集团正式组建,实现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勤助的工作是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在求学期间曾担任指导中心报亭经理的校友梅丹感到从工作中受益良多,不仅为他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也让他更早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这也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验。”
助力创业 从“输血”到“造血”
据徐美华介绍,现在中心旗下已有17个经营实体,员工近千名,从经理到员工全部由学生担任,在校内拥有超市、报亭、文印社、发报队、收报队、图书馆助理、学院助理、食堂服务员、晨练助理等二十多种固定类别的工作,每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500余个,同时长期与校外200余家用人单位合作,提供勤工助学服务。她特别提到:“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是个‘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平台。”
今年,大学生创业工作室依托指导中心成立,旨在为学生提供设施完备的创业场地、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资深专业的法律顾问,成为为华理学子圆梦的新平台。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最近正在准备创业计划书,打算在化妆品行业迈出创业第一步。“以往我一直呆在实验室,有时想法脱离市场也不自知。”现在,小胡在创业工作室中找到了实训基地,准备进行正是创业前的热身,“跟着公司的人去做,对我来说是很好的锻炼,让我在创业前真实地了解这个行业。”
据悉,目前华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已招募立德尔(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学轨迹科技有限公司、传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领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4支创业团队入驻。
薪火相传 受惠学子反哺母校
2000年,谢应波兜里揣着2000元从四川山区初到华东理工大学求学。而从本科入校到研究生毕业,7年的学费、生活费他没要家里掏过一分钱。他说,在担任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校内工作部部长的日子,不仅为他解决了经济上的困境,也让他懂得了如何去经营一个团队。出于感恩,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底在华理设立了泰坦探索奖学金,每年提供10万元奖金。
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高鑫毅在校时曾接受过资助。毕业后,他个人出资,每年资助一位在校学生3000元,并连续资助3年。除了校友自发的反哺行动,勤工助学中心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义工岗位,搭建感恩奉献的平台,让学生用劳动来回馈社会,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校内爱心义卖、爱心募捐、光盘行动、清柜赶集,以及校外阳光之家关爱智障儿童、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公益活动,也让学生实现了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以勤工助学作为自己迈向社会的‘通行证’,”据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介绍,上海大学生每年参与勤工助学超过15万人次,大学生从此方面获得的报酬金额近2亿元,“在这样一个极其有效的社会实践中,他们懂得生活,体察社情民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自立成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