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春城晚报报道,针对云南省内一些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召开“比惨大会”的现象,11月14日云南省教育厅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成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小组”三级组织机构,并坚持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精准识别对象。其中,评议认定不得要求申请认定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
说起来,最近扶贫的话题一直很热。11月初,湖北巴东县县委书记陈行甲发表了一篇题为《精准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的文章。文中,陈行甲批评少数贫困户“不自强、不感恩”,抱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此文引发很大争议,有些人认为陈书记是典型的官场思维,也有些人击节叫好,认为陈书记才是真正了解基层、实事求是,话糙理不糙地说出了大家都想说却不敢说的大实话。没过几天,一篇讲述某贫困大学生因为攒钱买了双打折耐克鞋就被取消了贫困资格的事情又引发了讨论,“贫困生要有贫困生的样子”是不是歧视?这个话题还没消停。前天,《半月谈》一篇报道中又提到,一些地方扶贫陷入大锅饭的窘境,八个人养一头驴,结果越养越瘦,最后没等养成就干脆卖了分钱。
而关于贫困生“比惨大会”或者“晒穷”的新闻,更是好几年前就曾经见诸媒体。2011年,昆明理工大学某学院通过“比惨”的演讲,挑选所谓的“穷二代”来获取贫困学生的助学金资格。据报道,参加这次演讲的主角均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演讲内容就是对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贫困程度,之后由全班同学投票选举。随后,福州某高校又传出“竞选”特困生的信息。2012年,安徽新华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因班上12个助学名额共有19名学生申请,所以辅导员决定以“申请学生上台陈述,全班同学来民主评选”的方式确定受助人选,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2013年,沈阳大学某学院学生小刘为了申请助学金,在参加过班里的比惨演讲、把自己最羞于启齿的家境向同学讲述过之后,感觉一直抬不起头。
由此可见,“比惨大会”是个普遍现象,在“贫困证明”被证明不靠谱之后,学校方面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得已为之。在校方看来,虽然这样做牺牲了学生的隐私和面子,但可以最大限度让自己免责——毕竟“惨”是学生自己说的,票也是班里集体投的。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法子了吗?鉴于现在征信系统还不完善,恐怕相当一个时期内需要老师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做“精准助学”工作。真正的穷是装不出来的,老师和同学的眼睛也都是雪亮的。“比惨”演讲不足取,但相应的信息公开则是必须。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于“诈穷”学生的处罚措施,仅仅取消其贫困生资格还不够,应迅速研究是否将这样的欺诈行为写入档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习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家境不好的同学更要摆脱“玻璃心”,长志气、树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