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需要休养生息

首页 > 

大学

 > 大学需要休养生息

大学需要休养生息(图)

大学需要休养生息1

关于“一流”与“重点”的交替更迭,近日再次引发热议。无论是作为利益攸关者的高校,还是具有连带关系的社会群体,对此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且不说有无立场,牢骚多寡,拍手与否,政策一旦颁布,惟有认命随从。话说回来,教育界从来缺少安静,有的只是定期不定期的喧嚣和吵闹。平静的教育离现实渐行渐远,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呓。

有人戏称,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验证了一场“折腾史”,潮起潮落,记忆留痕:1952年,1958年,1966年,1977年,1990年,1999年,2000年,2010年,各有高潮迭起;从院系调整、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从恢复高考、院校合并、大学扩招,再到升等定级,大戏先后上演;其间,伴随着一般、重点、顶尖、“211”、“985”直至“双一流”等眼花缭乱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教育患上了“多动症”。这些动机高尚、以统筹为号令的举措,往往力道极大,政出多门,来去匆匆,致使基层学校应接不暇,无所适从。盖因上面是系统,下面是总统。

大学之所以不断“被运动”,其一源自教育外力强盛而院校自主能力薄弱;其二源自上级对教育资源分配逻辑的不确定认知;其三源自学校稳居基层行政组织地位从而无法固守长期而独到的发展策略。于是,在不定期掀起的教改虚热之下,大学始终呈现出繁忙景象。各级领导十分辛苦辗转于名目繁多的检查、考评、评估、巡视之中,栖身于校内外大小会场之上。而各级各类会议之后的贯彻落实号令更使得大学内的芸芸众生不得安宁。

教学是中心,尽人皆知,但教育更需要周期性坚守继而方可以润物于无声;学术是根本,不容置疑,但科学研究更需要理性的实践与等待才能拨云见日。五花八门的“改革”,变来变去的文件通知,莫名其妙的办学特色,换来换去的领导,常变常新的院校规划表述,高等教育走向繁华,陷入了平庸!

学府越来越热闹,师生越来越紧张,本不该属于大学的常态。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实验证明:安静的教育是正常的,而不安静的教育则是不正常的。释迦牟尼如果不能静坐菩提树下,亦无法悟出生命轮回之道。中国古代倡导“主静言敬”的思想,儒、佛、道均有“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证道”之说。《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面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世人也时常念兹在兹“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韩国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患,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

育人大计首先需要安静,教育本质上是慢工细活,教育过程偏于浮华而不宜易动,不可揠苗助长。学术更是有其自身规律,存运化周期,具有连续性、稳定性而且因果呼应,禁忌急于求成。成功的教育业绩往往源自渐进式的积累,极少突飞猛进式的巨变。大学如果一味响应外部诱导,无法“戒、定、慧”,弃教育周期与学术规律于有意无意之间,那么,教育品质的提升亦难以如愿兑现。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在适者生存之丛林法则面前,大学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完全有能力自动做出结构和功能调整以适应外界变化。因此,对于教育外部的上级部门而言,无为而治,还大学一片相对安静的空间,“萧规曹随”,显然更有利于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

冰心说“思维之花在寂静中绽放,在喧闹中凋谢!”《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则期待“治大学若烹小鲜”。教育需要动静结合、以静为根,保持距离和张力。品质建设并非一定整出大动静、玩出新花样,只需要安静的策略以及耐心地守望。守得安静,方能精进。只要学校不折腾,安心定位;只要教师不盲从,携兴趣走进课堂;研究者少功利,秉持好奇潜入实验室,教育品质自然提升,学生亦会同步感受到高等学府的敬畏之情。

中国大学需要休养生息,需要独立自主地按照教育的规律来确定自身的运动方向和价值抉择。惟其如此,教育才有希望,大学才有尊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