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复旦大学“博雅杯”的变与不变2014复旦大学“博雅杯”的变与不变

首页 > 

地方

 > 上海

 > 2014复旦大学“博...

2014复旦大学“博雅杯”的变与不变2014复旦大学“博雅杯”的变与不变

原标题:复旦大学“博雅杯”的变与不变

近日,复旦大学公布“第十届博雅杯人文学科体验营招生简章”,拉开了2014年高校自主招生的大幕。许多媒体针对简章中提出的增设“封闭写作考核”这一举措,纷纷用了“变脸”这类标题,那么,“博雅杯”为何要组织文史哲各专业的教授为初选通过的学生开设相关讲座与讨论,之后凭封闭式写作考核给予面试呢?表面的政策变化又有哪些是不变的呢?

择才理念仍强调“兴趣”与“潜质”

首先,复旦大学择才的理念没有变。正如简章中提到的,“博雅杯”选拨的是“对文史哲研究具有浓厚兴趣与特殊潜质的学生”,特别强调“兴趣”与“潜质”,因此,如同往年一样,无论是报名提交的习作还是讲座后的封闭写作,教授们都会重点考查考生字里行间人文学科基本功的功力和是否有常年的积累,因为没有兴趣就不会有积累,单靠“临时抱佛脚”,即便初审通过,听了教授们的讲座后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相对一篇范围广泛的文章,针对教授讲授撰写的文章,对于考生的兴趣与潜质,特别是他们的积累与天赋的测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给考生一个自问自选过程

其次,通过教授们的讲座,考生能直接地体会到复旦大学的学科特点与择才标准,这本身就是自主招生提供给考生的选择条件。自主招生的初衷绝不是将生源大战提前,而是一种双向选择,特别是使考生能在众多高校中选择最契合自身能力特点、最能发展自身潜力的学府。“博雅杯”的讲座和师生互动环节,恰恰传递给考生复旦的人文传统和不同于其他高校的文科特色,直接接触到这些,对于考生是否要报考这所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自问自选的过程。而反过来,学校根据针对教授讲授内容撰写的文章,更能有效遴选出适合自己培养目标的考生,从这个意义而言,今年“博雅杯”的这一改变对大学教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强调“经典的力量”

笔者建议,考生可通过“走进经典”和“主动讨论”来应对本届“博雅杯”的变与不变。无论是纵观历届“博雅杯”的要求,还是深入探究复旦百余年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特别是近年来一直推行的通识教育,都强调“经典的力量”。所谓经典,最鲜明的特色是传承与开放,经典中最易找到时代的烙印和文化的菁华,青年人则更容易在经典中找到伟大的智慧和思想的武器,从经典中发现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从对经典的理解中找到自我情感的出路,乘着经典之舟驶向更宽广的人文海洋。因此,考生在提交习作和封闭写作中都应当多发挥自己对人文经典的体悟和思考,我相信教授们的讲座中也一定会涉及经典。

另外,需要留意的是“简章”中提及了讲座后的讨论。每位听讲座的考生都应主动争取与教授对话,用自身的思想与老师碰撞,用自己对讲座的理解与主讲人和全体听讲者交流,从讨论中捕捉教授讲课的要义,并将其体现在封闭写作中,经过思维砥砺的文章一定能脱颖而出。

此外,考生在听讲座时要做好要点记录,在笔记本或脑海中把这些要点与平日的积累相互融会,彼此关联,将有助于封闭式写作。

鼓励人文积累和独立思考

针对社会上有人把“博雅杯”这一“变脸”理解为“防止考生代笔”,我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

目前通过“博雅杯”获得预录取资格的学生中,尚未发现有“代笔”情况发生。往届有极个别考生文章水平与面试展示的人文素养严重不符,但他们都在面试中止步。我们可以相信,复旦大学的面试考官是能通过简单的问答考查考生的兴趣与潜质的。

这次自主招生倡导的是对“应试教育”、特别是“背诵范文”的扬弃,鼓励的是扎实的人文积累和独到的主张洞见,近年来在这一征文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多是较好地体现了复旦的这一核心“择才尺度”。

习作提交和讲座授课及封闭写作在即,希望考生们能在宝贵的准备时间里,摆脱对所谓“自主招生写作培训班”的误信,真正在文章中写出自己思维的宽度与厚度,用思想的锋芒成功挑战“博雅杯”,叩开名校大门。

(作者为美国普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