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我来城市过暑假

首页 > 

小学

 > 留守儿童:我来城市过...

留守儿童:我来城市过暑假

与父母一起,同一张桌上吃饭、同一间屋里睡觉,这些本属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对于全国义务教育阶段2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却是少有的恩赐。

每年暑假,总有一些“小候鸟”千里迢迢从老家奔向城市。李思瑶就是其中一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却是一年中她与父母最长的相聚时光。

幸福就是在父母身边

“孩子奔向我的那一瞬间,心才踏实下来”

“暑假一晃已经过去了一大半,我却感觉刚来没多久。”想到又要离开北京,离开爸妈,李思瑶眼下的小幸福里夹杂进几丝忧愁。

今年7月8日一大早,李思瑶就和奶奶一起乘坐大巴车,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大安村出发了。500多公里的路程,近8个小时的颠簸,寄托着李思瑶对爸爸妈妈的全部想念。下午4点,客车终于抵达北京十八里店南桥。爸爸李国早请好了半天的假,在车站等候:“孩子奔向我的那一瞬间,心才踏实下来。”

李思瑶今年13岁,开学上七年级。她所在的班级有62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0多个。对大多数留守儿童而言,与父母之间真实可感的亲情维系,可能只有过年那么几天。这样看来,李思瑶无疑算是幸运的。

李思瑶的爸爸和妈妈在北京打工时相遇,都在朝阳区南湖东园小区物业工作,一个修电梯,一个开电梯。李思瑶出生在北京,但没过多久,就被送回了山东老家。“小时候一直是她爷爷奶奶带着。自打爷爷2005年也来北京打工后,家里就只剩下她和奶奶两个人。上学后,几乎每年暑假,思瑶都会来北京过。”妈妈王霞说。

在北京,李思瑶爸妈带着5岁的弟弟李峻贤,住在物业提供的宿舍里。这是一个没经过装修的两居室,李家住在其中一间。客厅、厨房、卫生间是共用的,凌乱地堆着些杂物。李家自己的房间大约有十来平方米,一张床、一个小沙发、一把折叠式小桌,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拥挤却有家的温馨。

每年暑假,当李思瑶和奶奶来到北京,物业就会安排一间半地下室的小房子给他们临时居住。“白天我在爸妈宿舍里写作业,和他们一起吃饭,晚上就回去和奶奶一起睡觉。”李思瑶眨着眼睛说:“只要在北京,在爸妈身边,就是最幸福的事。”

别让孩子“二次留守”

“好不容易来到大城市,得让他们好好体验体验”

李思瑶在北京的暑假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多彩。大多数时间,她都窝在家里写作业,偶尔会去社区的图书室看看书、玩玩电脑。弟弟李峻贤则每天都去幼儿园,姐弟俩一起玩耍的机会也很少。

当城市孩子逛遍了风景区、玩腻了游乐场、吃遍了小吃街时,李思瑶绝大部分的北京生活还只是望京东湖街道这一片小小的区域。

这么多年,李思瑶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年暑假,他们一家去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这些原来只在课本上见过的建筑,我都亲眼看到了,特别激动!那天天气很好,我们拍了好多照片。”李思瑶边说边拿起自己的“宝贝”——一个老式卡片机翻阅起来。

看得出,李思瑶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能和父母在一起,她已经很满足,至于逛遍北京,她并不奢望。“北京那么多名胜古迹,肯定是想去的,但是爸妈很忙。不过没关系,反正以后还有很多机会。”

听到女儿这一番话,妈妈王霞的脸上露出些许愧疚和无奈。“我们干的是服务社区居民的活儿,几乎没有假期。另外,全家老老小小都靠我们的工资养活,出去玩一趟还挺花钱的。所以,我们基本没带孩子出去玩过,倒是程大大常带他们参加一些活动。”

王霞口中的“程大大”,是社区居委会主任程国忠。一周前,社区物业组织员工孩子去了怀柔雁栖湖;半个月前,居委会召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看了动画电影《大鱼海棠》;7月初,东湖街道团工委举办社区文化活动,请来剪纸老师,传授剪纸技艺……这些活动,“程大大”都带着李思瑶参加了,这给李思瑶平静的城市假期增添了几分乐趣。

程国忠告诉记者:“留守儿童平时在农村见得少、玩得少,好不容易趁暑假来到大城市,得让他们好好体验体验。如果只是跟着父母卖菜卖瓜,或者干脆被锁在家里,岂不又陷入新的‘留守’?在这方面,社区应承担起一份责任。”

融入城市并不简单

“平时够亏待孩子们了,心里总觉得有些愧疚”

李思瑶开学就要上初中了。为了她上初中的事,爸妈可没少花心思。因为户口在农村,李思瑶没办法上县城里的公立学校。按正常情况,她只能上镇上的合并校,而且必须住校。“教学质量好不好还是其次,关键是父母都不在身边,一个女孩子,年纪这么小,我们实在放心不下,又怕她被欺负,又怕她学坏。”于是,李国夫妇俩思前想后,把李思瑶送进了当地一所较好的私立学校,并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小房子,让奶奶照顾她。

学校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开支的增加。李思瑶每年学费4200元,房租一个月300元,加上李峻贤上幼儿园每个月1500元,李家每个月光在这方面的开支就要2000多元。对这个月收入合计5000多元的打工家庭来说,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上学是大事,一定要把书念好。我们大人再苦再累都没关系。”李国说:“平时够亏待孩子们了,心里总觉得有些愧疚。”

在李思瑶上学的日子里,她与爸妈的联系就是平均每周一次的电话沟通。“每次打电话,我都特别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尤其是孩子感冒发烧什么的,就会特别担心。”王霞回忆道:“李思瑶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被球砸到,胸口一直疼,老师打电话给她爸爸,她爸爸听完电话就哭了,要立刻买票回家。后来冷静下来,让孩子姑姑赶紧带着去医院检查,结果没什么大事,我们才稍稍放下心来。”

8月23日,李思瑶将再次告别父母,踏上回家的路。这一次,李国准备送他们回去,也顺便回趟老家,把家里拾掇拾掇。

李国说:“家里没人住,地也包给别人了,每次回去都特别冷清。但想想,即使在北京工作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是个外人。等老了干不动了,还得回老家。”

“再过一年,儿子就要上小学了,这是我们现在最担忧的问题。非京籍子女想在北京上学不容易,光是各种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实际住所居住证明、户籍所在地出具的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就很难凑齐。”李国叹了口气,对未来有些茫然。

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孩子而言,想要真正融入城市,并不简单。或许一年后,弟弟也会像李思瑶一样,回到老家农村上学。但是,李思瑶“好好学习,将来到北京念大学”的梦想也在生根发芽,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