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014

首页 > 

高教

 > 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

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014

水产学院:传承学科传统,优化培养模式

水产学院多年来始终以 “培养水产精英”为目标,坚持以“导航、启航、远航”为主线,以 “成长、成人、成才”和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强化制度建设,创新学生成长发展平台,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正向引导,传承学科传统学院把 “名师专业导航”作为品牌活动,针对不同的年级,邀请专家学者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近十场主题报告。在专业学习、科研活动、择业就业和创新创业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成长发展倾力助航。国家级精品课程《水产学专业导论》2015年5月首先在教育部爱课网上线播放,之后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和网易公开课网站上线,通过这些课程的使用,使水产学科新生对水产类专业的定位、历史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增强政策导向,完善制度建设完善 《水产学院关于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结合《水产学院学生党员行为规范》,强化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给其约束和激励,并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制订和完善了 《水产学院学生工作制度汇编》,内容涵盖学生党建、资助、就业、日常管理等工作。通过优化过程管理,有力提升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的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导师、班主任会议、学生干部例会、班级班会加强教育,使工作的开展与学术氛围的营造及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切实发挥各项工作的规范约束、正向引导和激励鞭策作用。

创新发展平台,助力精英培育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积极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利用教学科研基地开展实践训练项目,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施本科生“千日成长计划”,形成了完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起学业-就业-事业一脉相承的理念。

持续开展“希望之星”评选表彰活动,已成功培养出了五名校级学生标兵和多名活跃在校园各个舞台上的优秀学生,切实增强和有效发挥了“明星”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晨风运动”的开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并切实从中受益。

搭建各类科研学习、实习实践平台,打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长期活动项目,形成了学院品牌。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特色德育工作体系

学院探索出了以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谐发展”为理念,以“三全育人”为体制,以“知情意行耦合”为工作模式,以“系统设计、有机融合、多事聚焦、一事多功”为具体工作设计方法的德育工作体系。在工作中不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德育模式,为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性问题探索出路。

“三全育人”体制的内涵是:“全员育人”指每一名教职员工都肩负着育人的职责,“全程育人”是从时间上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空间上强调育人要体现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情况,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规律着手,探索构建“知情意行耦合”德育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重“知”、养“情”、坚“意”、持“行”;“知”“情”相生,“情”“意”相溶,最后达到“知”“行”一体,形成1+1>2的耦合效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针对开展丰富多彩学生活动与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参与深度、广度不足之间的矛盾;过多的活动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着工作压力的同时,却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等问题,加强了工作的顶层设计。将德育工作视为一个有机体进行通盘考虑,将各工作要素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各项具体工作的教育内涵与功效,分析各项工作间的相互联系,做到“系统设计、有机融合”;将多项具体工作同时服务于一个教育目标,即“多事聚焦”,而一项德育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和细致设计实施达到多重教育效果,即“一事多功”。通过这样的设计,切实解决工作资源不足、教育难以深入的瓶颈问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院把德育工作分为四大模块(以“知情意行”和“成长五力计划”为具体教育内容开展工作),形成了以三观教育为导引,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为内驱、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保障,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书香”系列读书活动,充实成长“续航力”;通过体育主题系列活动,激发成长“生命力”;通过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增强成长竞争力;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凝聚成长行动力;细化优化管理制度,健全成长引导力)为目标的系统的模块化教育思路,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地聚焦于德育四大主要任务,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文化育人平台促学生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体差异,紧紧抓住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工作理念,通过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巩固优良学风;通过举办特色活动,探索学生兴趣、潜能、技能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专业意识教育新生进校后,安排高分子和材料化学教研室主任负责讲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学生介绍近年来毕业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的案例;并邀请行业专家介绍专业发展前景,结合教师专业特长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知识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此外,上课前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参观、见习,接触生产岗位,了解岗位对工作人员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最后由班主任组织同学召开专题讨论会,增强学生专业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结合专业特色,打造文化品牌1、找准支点———明确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材料系从各年级学生需求出发,设计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爱材料、懂材料。调动低年级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材料科学认识”系列活动;拓展高年级本科生的学术视野,开展“材料科学发展”系列活动;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开展“高精新材料科学”系列活动。

2、把握重点———满足需求,进行精心设计。注重关系设计和阵地载体设计。针对师生关系,借助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开展相关活动,从学生成长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入手,双线并行,相互促进,使材料文化如影随形,渐入人心。

3、突出亮点———丰富内涵,强化学科特色。本年度材料系大力整合原有活动资源,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突出材料学科特色,举办三大校级品牌活动,在规模和影响力等方面实现了有效突破,切实促进了材料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食品学院:行为养成教育“三部曲”

为了进一步落实好养成教育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称食品学院)在本学期开展了 “行为养成教育 ‘三部曲’”计划———具体包括 “RunningMan”晨练计划、“我爱晚自习”计划以及“扫屋运动”三项内容,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方面取得很好效果,并通过食品学院“党员先锋岗”,为养成教育高品质的持续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第一部曲“Running/Man”晨练计划为了让大一新生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在大学有个好的开端,同时也为了让他们在大学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食品学院自2014年开始在大一新生中开展了“RunningMan”晨练计划,旨在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提升学生的体质。在晨练计划中,为同学们设计了如沙包大战、两人三足、跳大绳、踢毽子等各类体育娱乐项目,用班级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拉近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增加了他们的凝聚力。

第二部曲 “我爱晚自习”计划食品学院面向新生主办“我爱晚自习”计划。由学院提供固定的自习场所,并规定每周一与周三晚19:00至21:00为统一自习时间。“我爱晚自习”计划为期一个月,由兼职辅导员和党员先锋岗负责全程监督,确保学生高效有序的自习。半年后,同等条件下,2014级与未实施的2013级相比,留级率下降50%,不及格率下降40%。2015级与未实施的2013级相比,学籍警告率下降60%。

第三部曲 “扫屋运动”

食品学院“扫屋运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学生宿舍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发挥卫生委员和宿舍长的作用,开展红旗宿舍评比,打造党员示范宿舍,贯穿党员先锋岗,举办宿舍文化节等多措并举,学院实现了宿舍卫生稳居全校第三名。

党员创先争优,帮扶督促为使行为养成教育“三部曲”高效有序的进行,同时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践行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食品学院设立“党员先锋岗”,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同学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

文新学院:弘扬传统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观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工作立足学科特色,依托专业优势,通过课程建设、实践活动设计、氛围营造等多种方式,探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引导、鼓励、支持学院学生自觉参与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资源,拓展课堂学院立足学科特色,创新授课形式,充分利用资源,为学生搭建与名家面对面的平台。学院承办以“教育实现梦想”为主题的第三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来自不同领域的21位文史哲专家齐聚海大,探讨科学与人文的真谛,碰撞智慧与思想的火花,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王蒙先生领衔推动的名家课程、名家讲座在促进文化育人方面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两年来,学院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和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人文类讲座100余次。

丰富载体,打造品牌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的能动作用,依托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及国学社、尝试剧社、博雅文学社、传媒协会等13个品牌社团,举办的一系列内容更具人文内涵、形式更具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

其中,中国海洋大学国学社以“立德树人、返本开新”为宗旨,分设文学组、书画组等五个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开展国学活动,打造师生学习、弘扬、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创新渠道,营造氛围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学院充分利用新闻学科优势,准确把握新媒体特点,在学校最早一批建立了官方微信平台,并立足专业特点开设“露布”“邸报”“他说”等版块,开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平台粉丝量已逾7000人,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曾在南方周末全国院系微信号影响力排行榜中列全国第11名。

“明德修文,光辉日新”是文新学院学生工作的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郁校园人文氛围是学院的责任与使命。2015年,学院党委以《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路径研究》为题,立项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试图通过理论研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深层次体系,引导、鼓励、支持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政学院:“四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

2013年,法政学院初尝“班导生”制度,班导生作为新生管理的纽带,同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班干部共同形成了班级管理和服务的四元主体,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发挥了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班导生制度是一种“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经培训指导的优秀高年级学生在新生初入学阶段,有效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新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在师生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直接引路人。在制度发展初期,班导生主要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对新生生活、思想、熟悉大学生活等多方面进行辅导,以解决新生入校期间的适应问题。在具体实施中,班导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不同于班主任、辅导员,更贴近新生生活,因此他们扮演的角色更倾向于“保姆”,是新生班级的“划桨人”。工作涉及到新生班级管理、学业学习、教育活动、心理辅导、特殊学生关注等方方面面。班导生的定位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助手,班干部的指导者,新生的引路人和知心哥哥姐姐。

通过三年的实践探讨,经过问卷调查和新生访谈,学院反思存在问题,进行制度优化。由原先“三人带班”转变为“二人带班”,在保证工作完成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人员精简的目标,让班导生做新生班级的“掌舵手”而不是“划桨手”;“开学季见面”转变为“暑期建立线上联系”,开拓解决新生问题的新途径;“班会见面”转变为“迎新点等待”,尽早帮助新生寻找班级归属感等。

三年来班导生制度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方受益。一方面,班导生同班主任、专兼职辅导员、班干部共同构成了班级管理的四元主体,践行多元共治理论,并且丰富和拓展了治理理论内容和体系。班导生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学院在教学与管理中的压力,在师生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另一方面,班导生制度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班导生同受教育管理的学生年龄相仿,这种示范模范作用会给新生在入学初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班导生自身也大有收获,通过辅助班主任、辅导员管理班级事务,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质也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优化德育工作阵地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层组织,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两年来,学院大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大力营造良好的班级育人氛围,提高班级凝聚力,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全面人才。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学院文化影响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寓于学院文化。学院积极发挥学院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作用,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影响和推动班级文化建设:以学风建设带动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以主题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为载体,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班级建设意识,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建立班级评优激励机制;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长效交流机制。形成班级凝聚力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是班级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形成素质并促进其发展的原始驱动力,同时还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我院积极鼓励各班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并号召同学积极参加。为加强班级凝聚力,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强化集体意识,培养集体情感,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强班级向心力学院鼓励各班级打造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班级文化,加强理念建设、制度建设和形象建设,塑造班级的班风、班训等班级精神,并设计班徽、班旗等形象建设,创立班级文化品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同时利用班级QQ群、人人网、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来传播班级最新动态,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变化。构建班集体的激励机制,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学院各本科班级,都已建立较为完备的班级文化体系和成文的班级规章制度。延展文化建设成果学院官方微信平台“海大地球季风圈”推送班级文化建设展示专题,展示各班自主设计的班徽、班旗、班训等班级文化成果,为各班同学提供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使各班在建设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的基础之上,实现学院、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海洋生命学院:以点带面,以优带优

海洋生命学院积极探索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和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等措施,每名高年级同学担任一个大一班级的辅导员助理,作为新生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补充。

使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大一新生从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生活,从熟悉的环境步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生活、学习、心理和思想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新生入校伊始,辅导员助理及时掌握新生的基本信息、建立有效畅通的联系方式,尽快熟悉班级同学;积极主动地走访新生宿舍,了解本班每一个同学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将新生的各种问题向班主任、辅导员反映,并在本学年内逐渐完成学生档案的建立工作。

把新生日常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在思想建设方面,辅导员助理积极主动地走访新生宿舍,通过与新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反映,积极配合学院党建工作,协助班委积极组织本班的团内活动,顺利开展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等工作。

在学风建设方面,结合班级特色,辅导员助理协助班委邀请高年级同学参加本班组织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与大家分享和交流学习经验,增加同学们对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认识,增加同学们对所选专业和学科特色的了解,帮助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授课和考核方式;协助班委成立以宿舍为主体或者以团小组为主体的学习小组,鼓励学习小组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配合班主任、辅导员,经常走访宿舍,查看同学们课余学习情况,及时防止网络沉迷等现象,帮助同学顺利完成学业,等等。

在实践方面,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学生社团工作,多关注学校和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申请三下乡等暑期实践项目等。同学们根据学业要求,自主开展SRDP等学术实践活动。

有效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学期末,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前,辅导员助理与同学们分享备考和应考经验,及时提醒同学们积极备考,并协助班委组织本班学习优秀的同学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料。此外,配合班主任和辅导员组织好学院安排的考前诚信教育,向同学们强调考风考纪,着重强调诚信迎考的重要性。

工程学院:创业牵引,工海融合

近年来,工程学院一直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完善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和谋求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等多方面入手开展工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科创活动保驾护航学院建立并完善了 “建设一个基地,实现两个目标 ,完善三层科技活动 ,保障四项激励措施”的工作模式,对科技活动做好参与、指导、组织和后勤四项保障。根据科技创新实际,结合日常表现、学习情况等,学院选拔一批“学生中的长者、学业上的精者、技能上的优者”,推动“学长领航计划”,在“教师监制,高年级学生导演,低年级学生主演”模式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业督导、活动指导、生涯辅导等传、帮、带的培训,组建一批包含研究生、本科生的学术型梯队或互助型团队,搭建“高低年级学生沟通、本硕博学生沟通”平台,促进朋辈交流。为持续创新增加动力为更好地服务于学院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学院成立汇智创意梦工厂,将创新与创业有机结合,形成了“创新-市场-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模式。科技创新活动为创业提供了契机和资源,而创业活动又反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为科创竞赛提供资金支持。为立体发展营造氛围为培养面向新世纪的海洋工程技术人才,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立体发展、多点开花,学院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以科技爱好者协会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特色竞赛,促进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面向海洋工程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以科创促学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本着“以科技创新活动促优良学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学院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带动学院优良学习风气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突破口,力求以点带面,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资源整合,优化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学院面向全院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开放实验室的场地、设备、设施等,还举办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沙龙、论坛、研讨会等,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

基础教学中心:提升服务 完善体制 推动创新创业

基础教学中心学生就业工作立足实际情况,提升就业服务,完善就业体制,推动创新创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为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中心于2015年夏季学期面向鱼山、崂山两个校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依托创业课程、班级组织、社团、校友资源和企业等平台开展一系列“创意·创新·创业”活动。及时开展创业意向调研工作,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中心已形成崂山区拓博体育管理咨询中心等6支较为完善的创业团队,各类创业团队能够涵盖中心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训练、音乐表演、教育技术学等专业。

建立精准的就业信息推送机制线上利用学校、中心就业信息网、微信平台、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技术推送各类就业信息400余条,岗位数与毕业生数的比例接近3:1,基本能够实现毕业生需求意愿与就业岗位的完美对接。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建立毕业生就业咨询制度,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工作。中心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辅导员随时为鱼山、崂山两个校区的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咨询学生数量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80%,并为189名毕业生建立详细的成长档案。在提供个性化指导的同时,中心及时完善就业统计体系,为及时、准确、客观、有效地动态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积极调动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就业服务小组3类服务群体对学生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并汇总记录。

为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中心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将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经过探索,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讲座、论坛、培训为补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多形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提供更为精准的职业规划和能力规划,中心累计开设6场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开展8期毕业生主题教育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4。经师生共同努力,中心就业率达到88%,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

信息学院: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课堂教学、指导帮扶、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校企合作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涌现出了以“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刘辰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创业团队。

加强学习,开拓视野近两年,创新创业的浪潮席卷全国,学院积极组织各系和中心负责人赴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开展调研工作;组织学院科技活动指导教师以及辅导员、学生骨干40余人,赴青岛高新区盘古创客空间学习交流。学院团委书记分赴清华大学的x-lab实验室等地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理念和做法。

积极作为,凝聚合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扶持青年学子创业,学院积极作为,凝聚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学院建立了创业导师制,聘任4位有创业经验的在校生和校友为首批学院大学生创业导师,指导院内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

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近年来,学院共有10余支团队在“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专项赛、“中华创客”高校创业大赛、青岛市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得20余项奖励。学院有5名在校生和多位毕业生自主创业,涉及创业服务、信息技术、媒体化科学出版、三维虚拟现实全息图制作、家居软装服务、APP设计等领域。其中,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2012级博士刘辰,现任为数CEO、黑马会青岛分会秘书长,被评为第三届“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他带领的创业团队“青岛山之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荣获“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银奖,并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团队100强、山东省挑战杯特等奖和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奖励;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2014级硕士武斌自主开发了创游记公众平台,致力于为具有创业想法的人提供专业指导,提供想法验证、团队组建、申请投资、发布活动等一站式的线上+线下服务方案,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难题,项目目前获得了葳尔资本投资公司的种子期投资。

化学化工学院:分类推进,强化学风建设

围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宽口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化学化工学院立足调查研究,注重学风养成,突出学术提升,分类推进,强化学风建设。

学风养成:关注全体,多层推进,保证全面性学院注重在本科生中分层次建设优良学风。

对于学业水平突出的学生,提供平台、拔尖培养。积极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化学类实验竞赛、全国性科技交流会,着力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视野。

对于中间群体,提供机会,扎实培养。确保化学专业学生出海实习率100%,化工专业学生每年一次企业实习,并依托海洋化学基地班开展“人才实践计划”。近两年,共有“青岛市垃圾分类及处理现状调研”等28个项目得到立项,两百余人参与实践。开展了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实验竞赛,两年来累计参与506人次。开展国家理科科技交流活动,28个项目参与其中。

对于学习后进的学生,构建帮扶体系。学院建立学业警示及转入下一年级学生信息库,全面掌握学业困难学生基本信息,并建立预警机制和帮扶体系,与学习困难的每一个学生定期谈心谈话,帮助制定学习计划。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共同做好工作,2015年,学院学业警示学生数和转入下一年级学生数比去年下降50%。

学术提升:搭建平台,拓宽视野,鼓励创新性为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学院积极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如帮助低年级研究生解疑释惑的研究生经验交流会,拓宽研究生科研视野的国际级学者交流报告等。近两年来,累计为研究生开展学术报告近百场,组织校级第四届、第五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化学化工学院分论坛,组织为人为学报告会,邀请院长王旭晨教授、副院长张桂玲教授等为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开展研究生海之子讲坛、博士生蓝色硅谷行、海科夏日行等活动。

两年来,学院本科生推免和读研比例保持在55%左右,多人进入北大、南大等知名学府深造。通过扎实的学业与学风建设推进,也有效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两年来,2011级化工班、2012级化学2班、2013级化工硕士班3个集体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班集体。

经济学院:完善五项机制,奠定成才基石

经济学院在德育工作中始终锲而不舍抓学风,不断完善学风教育五项机制(引导机制、激励机制、诚信教育机制、预警机制、帮扶机制,做到提前抓、及时抓、坚持抓、体系抓。

开展“教师荐书”,建立引导机制2014年起,学院学业指导体系由点向面推进,从原来关注学业困难学生发展转为注重全院学术氛围的营造。邀请全院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求,从通识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等方面进行荐书,并印制成册。在教师荐书活动基础上,坚持“不动笔不读书”,通过全体新生撰写读书心得及后期的专场读书经验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坚持正面引导,强化激励机制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通过举办“海之子”讲坛———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优秀标兵访谈、“向身边的优秀看齐”———国奖励志答辩学习会等,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还在网站专门开设考研经验介绍栏目,营造了积极向学、有志深造的良好学习氛围。

以考风带学风,注重诚信教育机制学院多管齐下,加强考风教育。考试前专门召开“诚实守信、杜绝舞弊”的主题班会,签订《经济学院诚信考试承诺书》;在本科生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提前考试、缓考、补考等各项专业课考试中,辅导员提前到考场进行诚信考试教育;研究生考试则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各系主任、研究生秘书、辅导员组成巡考团加强考风建设。

把握学业动态,完善预警监管机制在召开新生家长会、制作放心卡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家校合力,跟踪学生学业情况。继续推行本科新生学业 “三筛查”(新生入学后的期中考试、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筛查)制度、学习成绩后10%学业警示制度、毕业班学业情况提前筛查制度,从2015年起对每学期所选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中2门次(含2门次)以上不及格同学进行学业警示,两年来个别谈话近300人次。

坚持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机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不断完善帮扶措施。通过新生报到结对子帮扶,激发新生个人发展主动性;通过开展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同伴同学“四位一体”立体帮扶,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帮扶体系;通过“大手拉小手”携手助梦行动,使学业困难学生树立进步信心。两年来,学生留级人数位于全校最低,2013年入学学生实现零留级,毕业生延期毕业率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

海洋与大气学院:“学术人生·书籍共享”研究生读书活动

海洋与大气学院从2007年起举办院研究生读书活动,2010年开始逐步走向全校,正式成为校级研究生品牌活动。为培养研究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学院探索出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作为交流载体。教师荐书每年向全校教师发出邀请函,请他们为研究生推荐经典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著作。截止目前,共收到荐书463册,包括校长于志刚教授、宣传部陈鷟部长、组织部丁林部长等在内的百余位领导、教授、老师推荐了书籍并撰写了荐书寄语。读书沙龙每一届活动都会举办读书沙龙,根据当年的推荐书目,围绕主题邀请领导、专家进行导读。截至目前,共举办读书沙龙24期,参与学生达到了1500余人。读书沙龙加强了研究生与教师之间的读书互动,激发新灵感、新思想,在研究生中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读书征文以 “读完一本经典专著,写好一篇读书心得”为目标,每届收到的征文数量达200篇左右。同时邀请专家对征文进行评比,对优秀征文进行表彰,并择优推荐到校报发表,还将优秀征文发送给相关书籍的荐书人,在荐书的教师和读书的研究生之间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专题讲座每届读书活动都会举办专题讲座,曾邀请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陈鷟、外国语学院知名教授林少华、海洋与大气学院院长管长龙、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研究中心主任、井冈山大学培训学院院长李忠、原图书馆馆长魏世江等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专题讲座,使研究生对于当下的时代主题和文化传承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读书网站学院从2010年开办了专门的读书网站将推荐书目的名称、作者、出版社、中图法分类号、推荐人及推荐寄语分别录入网站,并定时查阅读书网站的读者投稿及建议,及时、快速、准确地发现大家的新想法和新观点,并且吸取采纳大家对读书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医药学院:扎实推进本科新生学术启蒙教育

医药学院为更好地培养本科学生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素养,打好科研基础,以学风建设为引领,以新生教育为切入点,以日常学习指导为手段,以实验室、研究院、班级建设为平台,以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助理为领路人,多元入手推进本科新生的学术启蒙教育,在本科学术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新生教育为切入点,做好专业规划为使大一新生树立学习和学术意识,充分利用新生教育的契机,邀请院领导、学科带头人、青年学者进行专业导航教育,使新生能够准确地了解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学科优势和未来前景。开展“书写学术梦想,做好学习规划”教育活动,通过合理引导和教育,帮助新生做好学习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生的学术梦想档案,使其能以科学的态度合理安排学习和学术生活。

以日常学习指导为手段,塑造学术思维为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统一组织自习活动。利用学院提供的自习平台,帮助新生树立合理的学习观念。安排辅导员助理协助自习,随时为新生答疑解惑。开展定期的摸底小测,及时检验学习状况,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帮助。开展分享课堂活动,利用自习时间为新生提供展示自我和分享学术的机会,每堂自习安排两位同学进行演讲,分享专业知识。

以实验室、研究院、班级建设为平台,拓展科研实践为让大一新生尽快熟悉科研环境,打好实验操作基础,以实验室、研究院、班级为平台,拓展科研实践。成立班级学习小组,定期组织参观实验室,熟悉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利用班级平台,探索研究型班级的建设模式,通过开展学术相关活动、分享专业知识等,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组织新生参观实验室和研究院,了解药学前沿知识和学科发展方向,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科观念。以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助理为领路人,加强学术交流选配学术水平较高、业务素质过硬的年轻老师担任新生班主任,利用班会等契机,定期与新生开展学习学术交流。开展药学导论课程,组织参与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安排辅导员助理深入班级,随时为新生答疑解惑,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拓宽信息交流途径,使学术交流常态化。

数学科学学院:全面开展学业助推计划

数学科学学院运用 MATLAB软件对2011-2014级学生进行了成绩分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大一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于是学院以“重视均值、关注方差、聚焦大一、精准发力”的基本思路,开展了全面的学业助推计划。提高“均值”,实现大多数学生的整体提升2014年在大一新生中设置了专业课期中考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根据期中考试反映出的学生前半学期学习状况,对于不积极的学生进行及时督促调整。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家长三方对学生进行全面监督。期中考试后,辅导员与家长就近段的学习状况进行沟通;期末考试后,用电子邮件或信件给家长寄送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单。

自2015年开始,对大一新生开始分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和周日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的管理办法由各班自行制定,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自行安排。“集中学习”由学院团委统一管理,学院安排助学公益岗学生在单独的教室进行辅导答疑,学生也可在此教室进行交流和讨论。

抓紧“负方差”,实现学业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学院为受学业警示学生建立了学业发展档案,主要记录学生学业警示情况、谈话情况、自习计划、本学期课表、每月上课、上自习、做作业、打游戏等情况,通过学业发展档案跟踪学生学业情况。

实行学院学业警示制度,对学期专业课平均成绩低于60分的学生,给予学院学业警示,和受到学校学业警示的学生一样进行帮扶。

继续在学院设立专门的学业警示帮扶自习室。每周一到周五晚上,安排学业警示学生在自习室进行2.5小时的自习。学业警示帮扶岗同学负责登记每天参加学业警示学生、学习情况(时间、状态)。助学公益岗由大额奖学金获得学生担任,负责解答学业警示学生学业问题。辅导员、班主任不定时与学业警示学生家长联系,进行共同督促。引导“正方差”,实现学业优异者的叠加反应以“导师制”为抓手,对有意向的优秀学生实行导师制,并先行修读部分研究生课程,引导其“更优秀”;引导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学院科技社团,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创新创业。

学业助推计划效果2014-2015学年学业警示学生由上学年的49人次降为42人次、降级学生由11人降为8人,退学学生由9人降为0。2015级学生大一上学年的平均成绩为76.17,比2012、2013、2014级大一上学年时平均分分别高了 7.86、3.9、1.27。

管理学院:“每周师生面对面”

活动缘起面对如今学生数量多,教师除了上课很少与学生接触的现象,管理学院在权锡鉴院长的建议下,多方面创造机会,加深师生交流,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积极打造德育品牌活动“每周师生面对面”。其新颖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显著的活动成果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成为学院德育工作中的特色案例。

“逐梦青春,畅谈大学生活”、“专业的老师,专业的见解,专心为业的我们”、“从师问道,博学笃行;忆往昔,话未来”……截至目前,管理学院已成功举办28期“每周师生面对面”活动,辐射全院4个系的7个本科专业,共有教师73人次走下讲台与1000余名学生面对面谈心交流,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们思考人生。活动形式活动以“师生面对面,谈心促成长”为主题,由管理学院党、团委规划指导,兼职辅导员带领班级承办,坚持每周由不同班级邀请2-3名业务教师与班级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内容涉及分享学术人生、追忆奋斗历程、引导做人做事等方面。活动组织保障学院为活动量身定做了一套模板,由专职辅导员老师在每学期初对兼职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全方位监督活动规范化执行,确保活动效果。活动模板中包含本学期各系开展活动时间、活动前期海报宣传模板、如何邀请老师及沟通交流会内容、场地布置、活动流程以及后期新闻稿撰写等。既保证了活动规范、有序开展,也最大程度减轻了活动举办形式上的资源浪费,让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另一方面,学院会在每月的“管理学院德育工作简报”中通报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参与交流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保证活动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外国语学院:先锋引领,全员育人

外国语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争做“党员模范先锋”、“师德师风先锋”、“教育教学先锋”、“勤学实干先锋”等先锋引领活动为载体,着力激发学院全员育人的活力,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注重思想引领,争做党员模范先锋学院严把入党关,开展一系列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先锋作用。以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由于工作扎实,效果显著,近5年来,学院1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获评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评 “青岛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15人获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很好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

做“四有”好老师,争做师风师德先锋学院将师风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连续5年举行了“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以学生公开投票的方式,选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通过此项活动,激励更多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质量,争做教育教学先锋学院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学生掌握和理解的课程体系,不断地优化课程类别,系统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年青教师提供学习和展示的舞台。其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尹玮老师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师生关系融洽,她凭借明确的教学目标、新颖的课程设计、多样的表现形式、良好的教学效果,荣获第三届全国“外研社杯教学之星”大赛一等奖。

培养学生榜样,争做勤学实干先锋学院先后组织开展了学生标兵分享交流会、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优秀校友经验分享会、学生骨干培训会等十余场分享交流会。也许,某位优秀学生的一句话就能成为启发其他同学奋进和前行的箴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