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晚8点左右,在杭州下沙的一幢公寓楼顶上,年仅9岁的男孩昊昊被发现“吊在晾衣线上”,当晚昊昊被宣告死亡。
家长:老师侮辱导致孩子上吊死亡
要求公布真相
9岁的昊昊是下沙某小学的三年级学生,他的父母都是来自淳安农村的务工人员。
1月6日下午6点10分,昊昊母亲龙女士下班回到了位于恒创公寓的家,可并没有见到儿子昊昊。按照往常,昊昊5点多就已放学回家。
直到晚上8点,有人在6楼楼顶上,发现了昊昊。据龙女士描述,儿子上吊了,1米3的小身材吊在1米6的晾衣线上,脖子上缠的是床单。当晚,昊昊被送到医院后,被宣布死亡。
龙女士一家怀疑班主任曾侮辱过昊昊,最终促使昊昊“上吊自杀”。她说,1月5日班主任在布置听写测试时,昊昊错了很多,受到批评,“班主任骂昊昊,让他‘滚回去’,还把书包扔出了教室。”
龙女士补充说:“6日当天,因为儿子上课时把同桌小女孩衣服剪了口子,被老师告诉了班主任,在放学回家前,班主任辱骂了儿子,儿子心理受到了严重伤害。”
学校:事前并未侮辱孩子
愿意配合警方调查
事发前,昊昊是否受到过班主任的侮辱?昊昊就读的学校副校长李老师表示,6日当晚得知此事后,她就马上赶到了医院,“学校和老师们对这件事都非常伤心和遗憾”。
对于家长的质疑,她也做出了回应。根据了解,1月5日,昊昊在听写测试时,确实有很多错误,班主任也批评了他,但没有把昊昊的书包扔出去。6日的第二次听写测试后,还在家长微信群里夸昊昊进步飞快。
另外,6日下午昊昊确实和同学闹了点小矛盾,但任课老师并未告诉班主任,班主任也没有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更没有严厉批评他,只是在放学排队时,班主任把昊昊和同桌叫出队伍,询问事情的经过。那时昊昊和同学已经和解,嘻嘻哈哈闹成一片,班主任说了一句以后不可以这样了,就让他回去了。
李老师表示,事发后学校已与昊昊的家长进行过多次沟通,相关老师都已去公安部门做过笔录,愿意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
目前,事情的原因和具体情况,警方和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中。
关于男孩自杀的原因,家长和班主任各执一词。但男孩自杀事件本身仍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
悲剧的发生是一种警醒,需要我们去反思。青少年自杀事件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下教育中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严重缺失。要看到,生活中总有人遇事悲观,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脆弱。教育能做的,是让青少年重视生命,不轻言放弃。
现实中的尴尬在于,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之下,分数成了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生命教育反倒是近乎空白,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消逝,看到了一次次警醒,听到了一声声感叹,但生命教育却还是没人重视,学校乃至社会,都没有实际有效的干预措施。如此一来,则又是消逝—警醒—教训,循环往复,不知终点在何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自杀占据第三位。对于这个全球性问题,欧美发达国家有一整套体系来预防和干预,从全国性的防御机构到社会机构,再到学校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还有社区志愿者的行动。
国外中小学多设有生命教育课程
除了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外,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小学也经常开展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据首都师范大学张鸿燕老师的文章,从20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参加了死亡教育课程后,认为自己对死亡和死亡相关事件的恐惧较学习这门课程前有所减少。有些州在中小学开设了死亡教育后,自杀率有了非常明显的下降。
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具有科学完整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和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作为辅助。正式的教育课程有助于向儿童传授系统的、连贯的、完整的有关死亡的各方面知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死亡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有助于使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习死亡的知识,领会死亡教育的精髓,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死亡,内化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有许多中小学将死亡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健康教育、社会研究、文学等课程中。
美国心理老师经常和问题学生保持接触
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或者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美国的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经常会和问题学生保持接触,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教他们用正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心理辅导员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分析心理情绪,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辅导诀窍之一是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后果,让学生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处理学生打架问题,心理辅导员一般先让学生双方把要说的话说出来,接着进行心理分析:“为什么动手?”“我太愤怒了。”“因为什么愤怒?“他骂人。“这我理解。”
英国学校非常重视挫折教育
英国很多学校非常重视挫折教育,比如说在一些顶级的中学,他们就会故意推出一些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试题,这种试题的挑战性是远远高于中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学校之所以出这样的题是希望学生们从小能够摆脱完美主义的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另外在英国面对这样的挫折教育还有类似国内的方法,比如中学会推出失败周,会邀请一些成功人士和他们一起来分享、了解失败的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失败教训当中获得成功的。另外在家庭教育方面英国家长也常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挂在嘴边。
澳大利亚用新媒体方式帮助青少年
现在的青少年经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中。社交媒体咨询是治疗心理健康的前沿方式。澳大利亚就有这样一个项目———儿童热线服务电话(KidsHelpline),利用Google+平台应用进行个人、团体活动,帮助青少年解决焦虑等问题。
“每三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拥有社交媒体的账户,而每五个中就有一个可能存在精神健康问题。”KidsHelpline(儿童热线服务电话)通过两种方式为5-25岁的年轻人服务:
1.一对一聊天:24小时免费的一对一私人在线电话,100名来自全澳的咨询人员将一周工作7天,为有需要的人士服务。拨通咨询电话1800551800之后,将听到介绍kidshelpline工作原理的录音,之后会与咨询人员接通电话(人多时可能需要等待)。寻求咨询者可以匿名,可以要求咨询人员的性别,或指定一个具体的咨询人员。咨询人员将会倾听,并引导寻求咨询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电邮和网络连线方式寻求帮助。
2.团体聊天———buddyhelp(同伴互助)项目:由kidshelpline和悉尼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AndrewCampbell博士)共同运营。这个项目通过google+在线聊天的方式,让一群面临相似情感问题的同龄人(使用化名)与取得专业资格的咨询人士一起沟通。讨论的话题可以围绕年轻人正在遭遇的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这个项目将运营到2015年,关闭之前会提前一个月告知参与项目者。
在英美,网络媒体如Google、Facebook等,都有相关机制可以将存在自杀风险的人士,指引或转介给预防自杀专业机构。当然,其前提是,美国、英国都有全国性预防自杀机构,其服务素质和信誉获得广泛认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