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更名并不等于造就优质教育资源

首页 > 

高考

 > 高校更名并不等于造就...

高校更名并不等于造就优质教育资源

近日,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教育部将36所中东部地区申报设置本科学校,9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民办本科学校名单向社会公示。根据这一调整,全国有18所学院更名为大学,新设17所本科院校。

大学更名的新闻每次爆出都会引发公众热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4.9%的受访者直言高校改名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67.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改名是为了增强招生吸引力,64.8%的受访者建议高校与其忙于改名,不如努力提升科研水平。

不过,如果高校更名百害无一利,教育部门自然会叫停。之所以没有如此,或许就在于冀望通过学校更名“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使其更均衡。

6年间,我国共有472所高校改名,占高校总数的23%。而这些更名的学校多数集中在山东、河北等教育大省,根据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112所“211”学校,分布在31个省市。从各省市拥有的“211”高校数量看,北京有24所居首位,江苏11所和上海9所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39所“985”高校,仅分布在18个省市。排在前四位的是,北京8所,上海4所,陕西和湖南均3所。

从这个数据看,山东等高考大省,优质教育资源十分欠缺。从各省市人口数量与普通高校数量的比例也不难看出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广东当地人口10430万人,拥有125所高校,平均83.4万人才“拥有”一所高校。四川和河南紧跟其后,分别是82.9万人和77.7万人。而在北京,只要23.3万人就能“拥有”一所高校。看了这些数据再对比教育部公示的数据,也就不难明白教育资源配置的难处。

但笔者以为,单凭借高校更名来为教育资源配置纠偏远远不够。有媒体报道指出,真正通过改名变“牛”的学校不过十所左右。很多高校虽然通过改名解决了生源等问题,但并没有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公众反而对频繁改名的高校没有好感。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说:“河南一亿人口,两百多万大学在校生,没有一所‘985’高校,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学校,没有一所中央财政直接支持的科研院所。”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均衡,而名校的建设,单靠改名后地方的财政支持远远不够,它更需要中央从顶层上进行规划设计和资源支持。

大学更名,难免让人联想到民间试图通过改名来扭转宿命的习惯,均衡教育资源万万不该靠此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