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大学:以留学谋和平

首页 > 

留学

 > 德法大学:以留学谋和...

德法大学:以留学谋和平

学校名称:保加利亚法学院 College of Law 所在位置:英国,London (Moorgate & Bloomsbury), Chester, Guildford学校设置类型:创建时间:1962年学历:本科 研究生 学校性质:学生人数:0人院校地址:8306

《德法大学:以留学谋和平》新闻由中国教育报05月02日报道,转载。

法国总统奥朗德于4月25日至26日访华,法国教育及与法国相关的教育事件引发特别关注。元首出访,与友邦或敌国修好,于民、于国、于天下,均功莫大焉。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构筑法德两国睦邻友好的《爱丽舍条约》,其在教育领域结下的最大硕果是德法大学。今年正值《爱丽舍条约》签订50周年,德法大学这一创举启发我们,面对中日关系等棘手问题,不妨从留学入手,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探求解决之道。——编者

德法比邻而居,却世代积怨,战事不绝,血债累累,经由都德的《最后一课》为国人所知。而一纸《爱丽舍条约》便为化解这份世界史上典型的世仇而签。这份于1963年1月22日由法国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和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签署的历史性文件旨在开创战后欧洲新纪元,亦堪称国际关系之楷模,至今已整整50年。其教育结晶首推德法大学——一所独一无二的高校,但至今仍鲜为人所知。

德法大学以“国际化事务所”自居,其标杆意义恰恰在于,以留学谋和平,以流动破隔阂。

促进人才的跨国流动

《爱丽舍条约》敦促“两国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出台有关高校学位与文凭互认的规定”。此外,协议还鼓励两国学术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然而,这类非约束性国际协定往往止于呼吁,德法之间的教育交流进展缓慢。高校学位与文凭互认的突破口是开设跨国双文凭专业。1987年11月12日,德法学院宣告成立,在此基础上,1997年9月19日德法魏玛峰会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关于创建德法大学的决议》,遂创设德法大学,1999年9月正式建校。该校在法国叫做法德大学,在德国称为德法大学。鉴于两国国名以各自语言来表述,拉丁字母顺序均为德国在先法国居后,故此文把该校的中文译名写作德法大学。

德法大学的创建旨在增进两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领域的交流,提升两国学生的跨国流动性,开设、促进并实施整合性的跨国专业,以及强化毕业生的跨文化专业素养。该校行政总部设在临近法国的德国萨尔州(出国留学

【中国教育报 - 新闻资讯】德法大学:以留学谋和平 wwww.)首府萨尔布吕肯,由4个办公室和3个处组成,分别是专业委员会与翻译事务办公室、新闻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人事与财务办公室、外事处、评估与资助处、博士生培养与科研处。德法大学的主要职能体现于课程、政策与组织、财政这三大事务。

德法大学正、副校长由两国教授轮流坐庄。今年1月1日起,法国南特大学文化史教授帕特里斯·诺和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副校长、语言学女教授帕特莉西亚·奥斯特尔-施蒂勒担任德法大学正、副校长。正、副校长由该校高校委员会举荐,经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构的全校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任期至半,职务对换,可最多连任一届。该校年度财政预算由德法两国平摊,具体出资者,法方为国家外交部和国家教科部,德方为联邦教科部、德国各联邦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和联邦外交部。

构建流动的留学窗口

德法大学的名字听起来会误以为是一所实体高校。其实,该校并无科研与教学人员,只有若干名在总部工作的行政人员。确切而言,德法大学是德法两国共180所高校的网络组织,向两国青年学子提供143门整合型跨国专业,遍布各大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德法两国携手为主,也有三国合作,第三国为保加利亚、加拿大、西班牙、卢森堡、荷兰、波兰、英国、俄罗斯和瑞士等。这些专业由两国各自的缔约学校共同打造,在对方国家的留学经历作为等值部分被纳入整个大学学业。留学期间所研修的课程必须以所在国自身的教学模式展开,包括教学语言。德法大学犹如一扇“流动窗口”,被安置在某个专业上。透过此窗,学子可以窥探有别于故土的另一番国度。

德法大学学子每月可获得270欧元的补助,最终获取两国均认可的双学位。该校财政预算的大部分用于跨国专业。当然,该校也支持两国高端人才的交流,比如为从事科研的高校教师提供暑期学校,实施双博士培养计划,即德法两国导师联合指导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最后颁授德法两所高校的博士学位。

当然,学生如果对经由留学而积攒的国际经验不屑一顾,甚而对留学避之不及,那么他可能会更专注于学业并加速毕业。可是,这些学生在就业市场并不具有领跑优势,雇主更看重高校毕业生的国际经验以及由此积淀而成的跨文化素养。

【中国教育报 - 新闻资讯】德法大学:以留学谋和平

编织强大的校友网络

目前,德法大学拥有在读学生约5300名,博士生逾500名。每年有近千名学生毕业。自建校以来,该校已向德法两国各界输送万余名毕业生,校友网络与日俱增。据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数据,德国高校目前16358个专业中的478个具有跨国性质,其中1/3由德法联合实施,均置于德法大学框架之下。这不啻为《爱丽舍条约》50年的辉煌成就。德法大学俨然成为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顶层平台,被视作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奏。德法高教界存有“从魏玛到博洛尼亚”一说。

尽管两国中学生对对方语言的兴趣有所减退,对德法大学的需求却呈递增态势。2010年,德法教科部部长联席会议宣布,在2020年之前实现德法大学各类项目倍增。这意味着,该校将在现有的1162万欧元年度财政预算基础上追加投入。2011年和2012年已分别追加100万欧元和62.8万欧元。倍增计划为德法部长联席会议的意向,仅此而已,尤其是法国方面既无意把计划细化,更不愿使计划具有约束性,因为法国政府已把有限的财政经费投入法国版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之中,而高校自身又无法从各自财政预算中划拨资金用于德法大学。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也并非易事。企业尽管认可德法大学颁授的跨国双学位,但只关注与之相关的领域如工程师培养。文科和理科专业就难以找到财源。正是鉴于欧债危机阴影之下的欧洲各国高校财政紧缩,设在布鲁塞尔的欧洲大学联合会虽视德法大学为欧洲一体化之表率,但效仿者寥寥。

链接

中法大学的留学印记

今年1月,参加“中法语言年·法国汉语年”在法国的闭幕式之后,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特地拜谒“心仪已久的里昂中法大学”。之前,“1912-2012中国·法国百年对话”于2012年3月26日至4月26日在北京东皇城根北街上的北平中法大学旧址上举行。

在位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的基石上,民国元老李石曾和蔡元培于1920年创建中法大学,资金主要源自据理力争而得的庚子赔款余额。翌年7月8日,中法大学协会在巴黎注册并宣布成立里昂中法大学,9月25日入学,首批录取新生127名。中法大学协会建立于蔡元培与李石曾1912年在北京发起的留法俭学会、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的勤工俭学会以及1916年6月成立的华法教育会基础之上,以“勤以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1919年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17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蔡和森、聂荣臻、李富春等。

【中国教育报 - 新闻资讯】德法大学:以留学谋和平

中法大学首任校长为蔡元培。1921-1951年间,里昂中法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共473名,其中131人获博士学位,60人获工程师文凭,知名校友有常书鸿、郑大章、汪德耀、范秉哲、罗大纲和戴望舒等。而北平中法大学共培养569名人才。

1950年10月,中方停办中法大学。1980年,法方以社团形式复活中法大学,“只为已有大学学历或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提供一学年高水平的进修学习”,学成必须回国。

中法大学堪称革命摇篮。1921年9月在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领导下展开的“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诞生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共旅欧支部和共青团旅欧支部。邓颖超1980年访法期间专程造访里昂中法大学。

《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日第12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