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创新人才需要懂得更多

首页 > 

考研

 > 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

中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创新人才需要懂得更多

3.5万研究生在校

一名导师每年指导一名学生

记者: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校生有3.5万人,这么庞大的数量,让人联想起几年前的考研热,以及一些高校一个导师带着几十个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后就分散到全国各地的100多个研究所,培养质量是否有保证?

白春礼:距离国家大科学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一墙之隔,就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玉泉路教学园区,还有中关村教学园区、奥运村园区,加上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以及遍布全国的100多个研究所及研究中心(研究生培养单位),形成了完整丰富的教育体系。研究生院实行集中完成课程教学,然后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进行科研实践并完成学位论文,我们称之为“两段式”培养。

针对中科院的特点和优势,我们还实行“三统一、四结合”的培养管理方式,确保质量。在学生进入研究所后,一方面采取严格的导师负责制,一方面研究生院和研究所也有相应的教育培养和质量管理,甚至继续延伸学术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3.5万在校生,看似数量庞大。但算一算,我们的导师超过8000名,加上相当一部分硕士生在二年级就转为博士生,其实一名导师每年平均只带一个研究生。当然,有些专业会适当多一点。即便如此,我们还规定5年内每个导师带的学生最多不超过9名。这样下来,导师能有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把学生培养好。我觉得,研究生培养重在质量,我们也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服务国家需求

创造研究生教育史多个第一

记者:我们知道,从中国科学院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工学博士、女博士、双学位博士。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如今又是国内甚至亚洲最大的研究生培养机构,我们似乎可以从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发展中触摸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脉络?

白春礼:中科院是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探索者,是改革开放之初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拓者,是新世纪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面对国家科学人才急需的状况,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方式,开始了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探索。《人民日报》在1955年9月6日的社论中指出:正规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开始,以后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应建立正规的研究生制度。

1977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中断了12年之后,得以恢复。1978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新中国的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即现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前身。

2000年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上述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将当时全院109个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更名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科院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方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与高水平科研创新密切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

避免近亲繁殖

毕业生留在研究所不到10%

记者:钱学森先生曾说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他说的杰出人才是指科技战线的领军人物。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研究生院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白春礼:几天前,钱老离开了我们。他的去世,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损失。但是,他的功绩和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并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

钱老提出的问题,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也一直在思索。我认为,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中,当然包括领军人物的培养,至少有3个方面值得认真思考: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教育传统如何形成和改进;鼓励原始性创新的体制机制如何健全和加强;有利于杰出科技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怎样建设和完善。

最近几年,我们更加重视青年科技团队培养,尽量给他们提供空间和舞台。我们也希望在学的研究生,能够尽快成长为科研骨干,除了有生活津贴、奖助学金的普遍支持外,还对一些优秀的研究生给予专项科研经费支持,有的可达20万元到40万元不等。

同时,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全面发展,还应包括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合作精神、创新勇气、战略眼光、学术道德等等;作为领军人物或者科研领导者,还要有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更高要求。研究生院近年来推出的“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跨学科课程兼修计划”、“通识案例必修课程”、“相对标准考核规则”等措施,就是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另外,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我们明确规定毕业生留科学院研究所工作的比例不超过10%。这样做不仅履行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责任,也避免“近亲繁殖”,更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因为只有在丰富的实践中才能锤炼出杰出人才。

科学与人文结合

一名创新人才需要懂得更多

记者:许多科学大师都非常强调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我也了解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有一个专门为学生们设立的“科学与人文”论坛,非常高端,基辛格等人都前来和学生们交流。您怎么看?

白春礼:设立“科学与人文论坛”,是针对自身理工为主的人才培养环境,注重创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全局视野、战略思维、辩证方法等方面的一项比较成功的尝试。

从2003年起至今举办了90多场高水平的演讲报告,已成为一个品牌。这个“论坛”确实是群贤荟萃,“两弹元勋”王大珩、周光召,高层领导曾培炎、陈至立,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吴文俊、李振声,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塞宾斯,国际政要老布什、基辛格等等,先后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这对研究生院的同学们来说,真是十分宝贵的机会。还有,每年通过定位于学科领域新进展的夏季小学期,有众多世界著名科学家、知名学者、跨国企业负责人应邀前来授课、讲学,有利于同学们接触科技前沿、汲取各家之长。(记者 余建斌)

(人民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