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丽颖: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中国教育

首页 > 

高教

 > 康丽颖:校外教育是青...

康丽颖: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中国教育

“关注青少年校外教育”系列访谈之四

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

——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康丽颖

为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部启动了“蒲公英行动计划”,并在今年暑期开展了“圆梦蒲公英”主题活动,包括乡村学生看县城、社会实践助成长、校外教师手拉手等多项活动。

目前校外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有哪些独特价值?我国校外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校外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于近日特别专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康丽颖教授。

让青少年在参与和体验中成长

【我国校外教育已形成体系化、规模化,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尝试解决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不规范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记者:校外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功能和独特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康丽颖: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培养人和选拔人。与学校教育有所区别的是,校外教育应该强化人才培养的功能,淡化选拔功能。

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丰富性,往往无法通过标准化和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制度安排获得实现。因此,从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在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就饱受民众诟病,遭遇诸多的困惑,甚至以伊里奇为代表的学者还提出了“学校消亡”的悲观论调。

面对这样的困境,可能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教育能否承担起儿童培养的全部责任;二是从儿童发展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重空间来看,家庭和社会还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三是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无法承担全部责任的时候,是否需要其他社会机构来承担。

在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看来,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正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联中脱离出来时,从而形成了时空延伸,即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生活,并由此形成具有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的两种脱域机制。这种机制的出现,源于个人情感性的“心理需要”和其欠缺的“专业知识”,但却由此共同构成了信任的基础。在信任条件下,现代社会制度即“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才得以发展和扩张,并作为两种脱域机制,缔造出以时空延伸为核心特征的新社会秩序。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是一种具有专家系统特点的脱域机制。学校教育的职能,最初是从家庭和氏族部落分离出去的;而校外教育的职能又是从哪儿分离出去的呢?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当然不能简单地回答。但是从少年宫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的确能够探寻一些蛛丝马迹。从苏联来看,建少年宫是为了让战争无家可归的儿童有容身之所;从我国建国初期来看,是为了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因此,校外教育机构的出现,其职能最初可以说是从政府、社会、家庭,甚至是从学校中分离出去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校外教育已经成体系化、规模化,并朝着专业化发展,在尝试解决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不规范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在政策文本中,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将校外教育界定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实际上关注的是个体生活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是在人的发展语境中讨论问题,强调的是校外教育育人的独特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摆脱学科知识的束缚,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融多种学习内容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完整地了解社会,品味生活,理解人生;集多种学习方式于一体,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成长。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一不可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取向、教育要求、教育需求和教育方式上存在着诸多的异同,由此决定了这两种教育机构在青少年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康丽颖:我认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取向上的差异。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同一性制定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固定的学习年限、统一的学习要求、学科化的课程安排、标准化的选拔考试;校外教育则尊重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融多种教育元素于一体,尝试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重视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展示平台。

教育要求上的差异。学校教育基于人的一般性发展,所提出的是普遍性教育要求;而校外教育则充分考虑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设计的教育活动明显具有地域特点和机构特色。

教育需求上的差异。学校教育满足的是人的基本教育需求,提供的是基本教育服务,在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由政府承担责任并埋单;校外教育满足的是人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并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人的差异性教育需要,满足需求的教育成本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

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学校教育通常采用班级上课制的组织形式,通过课堂教学,采取知识授受、书写练习、背诵记忆等单一化学习方式,通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获得发展;校外教育通过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化指导等组织方式,采取实践参与、体验性学习和做中学等多元化学习方式,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不仅仅是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也不仅仅是组织机构上的差异,二者在教育取向、教育要求、教育需求的满足和教育方式上存在着诸多的异同,由此决定了这两种教育机构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确校外教育定位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校外教育的存在价值认识不清,对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独特教育功能理解有误,对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设计的经验不足。而这也是造成校外教育无法走出学校教育制约的重要原因。】

记者:当前我国校外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康丽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诸多的不同,其在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在当前的现实教育生活中,校外教育机构却没有认清自己的定位和独特价值,而是差强人意地希望通过举办各种学科培训,消除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差异,并向学校教育靠拢。

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是受家庭对于校外学业补习需求的驱动,但是这样的选择却有悖于校外教育机构的定位与追求。

目前,校外教育机构存在的最大困惑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不清,对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意义和独特的教育功能理解有误,对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和设计的经验不足,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一些校外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质疑,同时也是校外教育热衷于学科培训、无法走出学校教育体制制约的重要原因。

记者:为何我国校外教育机构会出现对自我价值的困惑和否定?

康丽颖:机构设置所引发的校外教育实践方式的变化,实际上涉及的是校外教育体制建设问题。由于机构发展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的不同步性,导致体制建设所包含的相关的规范要求不明确、不完善,使我们不能在原有的体制中解释现实问题,由此造成了校外教育机构内部缺乏彼此的认同,外部缺乏分层分类的管理。所谓的校外教育体制不过是一个真实的“幻像”,不过是少年宫教育排练的舞台。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第一,校外教育的结构性变化呼唤体制变革。面对实践中校外教育机构设置所呈现出来的结构性变化特点,正视校外教育在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活动体制上发生的新变化,分析不同的机构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其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活动方式、教育功能实现方式呈现出的特点,等等,这应该成为校外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选择。同时,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还应该根据机构的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特点,给政府制定校外教育管理政策,进行分类管理提供依据和建议。

第二,从归属和功能的视角明确校外教育的定位迫在眉睫。随着机构设置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校外教育体制变革和创新已经具备社会基础和教育基础。校外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不再是仅供少数儿童享用的教育奢侈品,而成为广大儿童可使用的教育日用品。面对着这一发展趋势,从归属和功能的视角,明确校外教育的定位是校外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共同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求同存异,坚持校内外教育并重发展势在必行。面对令人堪忧的校外教育实践,总结校外教育活动方式上呈现出来的育人的独特性,一方面可以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辩护,同时也可以促使校外教育走出生存危机,避免其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校外教育发展呼唤体制机制变革

【目前我国校外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涉及到体制的改革、政策的完善、模式的创新,也涉及到价值的选择和理论的探索。其中,结构设置多样化引发的体制变革是最根本的问题。】

记者:看来,尽管我国校外教育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制度化和体系化,但仍然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上存在诸多的困惑和挑战。

康丽颖:确实是这样。目前我国校外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涉及到体制的改革、政策的完善、模式的创新,也涉及到价值的选择和理论的探索。

首先,结构设置多样化引发的体制变革是最根本的问题。由于机构发展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的不同步性,导致体制建设所包含的相关的规范要求不明确、不完善,使我们不能在原有的体制中解释现实问题,由此造成了校外教育机构内部缺乏彼此的认同,外部缺乏分层分类的管理,使得校外教育体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真实的“幻像”。

其次,从概念界定及其使用语境的变迁,分析校外教育社会建构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可以看到校外教育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从机构设置及其开展的活动来考虑问题的,至于这类机构的归属和教育功能的独特性,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中国校外教育的产生并不是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视域中去规划和建设的,而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基于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需要,基于解决当时青少年成长环境出现的问题,给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带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制度安排。

最后,从政策调整中所体现的价值选择,来审视校内外教育的关系,探讨校外教育功能的预设,可以发现校外教育之所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学校教育牵制下与学校课程保持衔接和互补,并在活动方式上趋同于学校教育,既是政策干预的结果,更是政策不完善的反映。

21世纪以来,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已经作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将校外教育界定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实际上是在人的发展语境中讨论问题,强调的是校外教育育人的独特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完整地了解社会,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发展。

四大类型教育机构覆盖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

【经过60年发展,我国的校外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少年宫、校外教育活动场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和校外教育服务机构。】

记者:对于许多人而言,谈及校外教育似乎就是少年宫或者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教育活动,是这样吗?

康丽颖: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校外教育机构已经不再局限于少年宫教育,目前的校外教育机构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少年宫。新中国成立之后,借鉴苏联校外教育模式,我们建立了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青少年科技馆、儿童文化馆和少年之家等机构,经过60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一个遍及全国各地的校外教育体系。这些机构完全由政府出资兴建,属于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从其行政管理的归属来看,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文化部门、共青团、妇联等部委主管。通常利用双休日,公共假期和寒暑假为少年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活动,包括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具有明确活动主题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和各种教育培训。

二是校外教育活动场馆。主要包括综合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各种主题性教育基地(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等等)、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和图书馆等机构。这类场馆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主办,具有公益性教育机构的性质,通过参观和定期举办活动等形式为少年儿童提供校外教育服务。严格意义上来讲,除了综合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这类场馆中的另外一些机构并不是专门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其行政隶属关系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它们通常向全社会开放,拥有校外教育资源,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校外教育功能,因此从其机构的属性来看,既是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也是服务少年儿童成长的校外教育机构。

三是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这类机构兴起和发展于上个世纪80年代,通常由个人或集体投资,以教育咨询和服务的名义注册,采取商业化运作,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生活托管、课外补习、学科培训和兴趣爱好培养。就其性质来看,当属营利性的教育培训机构。目前政府对这类机构缺乏必要的政策和相应的监管,学术界在研究中也对此保持沉默。在实践领域,名目繁多的补习班却异常火爆,吸引了众多儿童和少年,占用了中小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四是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包括为各种特殊群体或者问题群体的少年儿童提供相应服务的教育机构,如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的教育救助,为违法犯罪少年提供的社区矫治;为一些有学习障碍的青少年提供的教育咨询与治疗。这类组织通常由政府和社会共同举办,具有公益服务的特点,也被称为社会工作机构,但同时从其承担的工作职责来看,又具有校外教育的特征。

上述四种机构开展的校外教育活动主要有六类:一是学生校外社团活动;二是兴趣小组活动;三是学科培训活动;四是体验式学习活动;五是校外学业补习;六是为特殊少年儿童群体提供的校外教育服务(也称青少年社会工作)。其中由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组织的前四类活动得到了官方和学术界的认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校外教育也就是指这部分活动。

让校外教育成为人才培养新亮点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校外教育都有明确的定位和完善的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在一些国家,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项目是非常普遍的形式。】

记者:从国际上看,校外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是什么?对我国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康丽颖:纵观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外教育,我们发现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明确校外教育的定位。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经验来看,尽管这些国家的教育都很发达,但是校外教育的实施也没有完全纳入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就是说,父母要为孩子的校外教育活动埋单。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校外教育联盟2010年《美国的下午三点半后》报告显示,乡村家长平均每周花费47美元在孩子的校外教育上,而城市和郊区的家长平均每周分别花费69美元和67美元在孩子的校外教育上。

二是建立和完善校外教育服务体系。比如,俄罗斯现约有1.8万个具有相当规模、成建制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大部分为1991年以前联邦财政全额拨款建设的。其各州都有一个主要的活动中心,如少年宫、青少年创作中心等。这些活动基地从早到晚开放,得到了充分利用。全国2000万中小学生中有50%左右按照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了这些基地中的活动。另外,在大部分中小学都有内容丰富的课外教育活动。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活动项目,而且这些项目都是免费的。日本有非常丰富的校外教育设施和资源,孩子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公民馆、博物馆、图书馆和各种青少年设施。此外,大量日本中小学生课后去“学习塾”参加补习。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公民馆、图书馆、学校设施等各种教育资源,是日本校外教育实施的基本立脚点。

三是确定开展校外教育活动的责任主体。根据调查,在美国所有的校外教育机构中,学校校外教育项目是最普遍的形式,大约占所有校外教育项目或机构的35%;其次是社区型的校外教育项目,占到30%左右;处于第三位的才是国家性质的校外教育机构,这一比例仅为20%。除以上三种校外教育机构外,还有教会创办的校外教育机构、私立但属于非营利性质的校外教育项目;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所创办的校外教育项目等。不过,这些机构的比例相对较小,总共只占全国总数的11%左右。俄罗斯的校外教育主要由教育系统内的补充教育机构和学校承担。俄罗斯的补充教育机构多种多样,有青少年宫、儿童创造中心、青年技术站、俱乐部、科学协会及休闲康复基地等。目前,俄罗斯的补充教育机构已达到18000个,其中教育系统内有8900个,其余分布在文化领域、体育运动领域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这些机构有的与学校合作,使用学校的教室和设备组织学生活动,有些则拥有自己的场地和设施。

四是完善校外教育的保障机制。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章立制,给校外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师资保障。在美国,校外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有: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补偿性教育服务经费、无毒品及安全学校和社区建设基金、其他联邦教育资助基金(如学校改进经费等)、儿童关怀与发展资助、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的各种临时性资助、州政府、地方政府、学区、公司或企业、基金或其他社会组织、宗教机构、学院或大学,以及家长所交学费等。其中,校外教育机构获得联邦经费资助列前三为的渠道为: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43%)、儿童关怀与发展资助(8%)、补偿性教育经费(7%)等。

日本社会教育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拨款,其百分比高达98%左右。中央拨款仅2%,主要用于中央商属机构的费用。在日本,校外教育归属为社会教育。2002年,日本社会教育费25147.96亿日元,中央拨款为578.19亿日元,占2.3%。市镇村的20299.89亿日元,占80.72%。都道府县的4269.77亿日元,占16.98%。学校法人等1l万日元。

在俄罗斯,校外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校外教育基本上是免费的。除财政预算外,在许多专项计划中都对校外教育提供支持,如“俄罗斯发展教育的联邦计划”中每年拨专款发展活动基地,在总统计划“俄罗斯的孩子们”中针对特长儿童提供经费支持,发放专项奖金和助学金等。同时,鼓励利用各方资金发展校外教育。俄罗斯由于1991年以来财政紧张,拨款不足,也允许开设一些收费项目,但目前95%以上仍是免费的。(记者 郜云雁 刘继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