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做学问要七分灵气 三分傻气

首页 > 

考研

 > 博士生导师:做学问要...

博士生导师:做学问要七分灵气 三分傻气

【导师简介】

张维友,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等。从事英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招收外语教学、英汉语言对比方向博士研究生。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等各种项目14项,在CSSCI和外语类核心期刊等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词典等15部/套。

手不释卷,踏上奋斗之路

记者:张老师您好,作为语言类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您是怎样踏上语言学这条奋斗之路的?

张维友:生命中会不断出现惊喜,人生的道路和个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读小学时,由于家在农村,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重要人物就是自己的老师,于是对老师产生了无限的崇敬,立志有朝一日要成为像自己老师那样的人。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如愿当上了老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龄的增长,我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和巨大的压力,一直坚持着勤奋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一度打定主意从事文学教学,并开始留意收集文学方面的书籍(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1982年我有幸被单位选送到美国宾州爱丁堡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进修文学课程,并且与美国一位教授合作教授“中国古典小说选读”,准备回国后开设文学课程。然而,1984年回国后发现本英语专业从事文学教学的教师多,而且学术造诣深厚,相反,从事语言学的人奇缺,几乎没有开设什么具有“现代意义”的语言学课程,于是我毅然决然放弃教授文学的念头,进入语言学领域,从教授英语词汇学开始。干一行,爱一行,从此我与语言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者:能谈谈您的具体研究方向以及这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吗?

张维友:我的研究方向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及中外语言比较博士点紧密相关。英语语言文学有三个传统的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语言学和翻译,我主要集中于英语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在获得英语语言学博士点之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所申报增列了“中外语言比较”博士点,因此我又致力于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之一,素以培养师资见长,由于我在英国求学的学术背景以及工作需要,我也从事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可以说,这两个研究方向在我国目前都是热点,方兴未艾。英汉或汉英对比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经历了兴起到停滞再到复苏兴旺的过程。如今,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向宏观拓展,方法从传统的字词考证向认知方向进展,语言事实的阐释和理论的探讨并举,但理论研究相对匮乏,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大量的工作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去开展。同样,随着我国外语学习的高涨和课程改革的不断升温,外语教学研究从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环境、教师的素质研究等方面,尽管研究成果丰硕,但很多问题的研究仍需向更深层次发展,亦是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记者:您觉得要在语言学这条道路上取得一定成绩,关键靠什么?

张维友:其实要在任何行业或者研究领域取得成绩,都需要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我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这条道路行走了20多年,尽管步履艰难,能坚持到今天,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信念,二是毅力。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信念是第一位的,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无论难易成败如何,要断然为之而不疑。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坚持的动力,有成功的机会。当然,有的事情短时间或许能有效果,但许多事情却要多年努力才能见成绩,这就需要恒心和毅力。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无论多么有希望的研究领域,如果没有耐心和恒心,也不可能有多大成就。我个人的体会是,“信念”和“毅力”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

源头活水,带领学生走进知识殿堂

记者:张老师,听说一到您的课,学生都会早早赶到教室抢坐前排位置,有时会有其他学院的英语爱好者慕名前来听课,是什么让学生对您的课程津津乐道?

张维友:我始终秉承这样一种教学观念,老师是一泉不断更新知识的“活水”,要不断将自己的这泉活水从内心引向学生的大脑。就拿词汇学、文体学这些比较枯燥的学科来说,我不是单纯地重复讲解理论,而是通过风趣贴切的例子向学生展开讲解。如讲解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我就运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幼儿歌谣“两只老虎跑得快”作比喻,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理解了要义;讲拟声词时,我就会拿猫狗做例子,让学生形象地感觉到拟声词的绝妙。我想就是这种灵活易懂的授课方式比较吸引学生吧。

记者:难怪上过您的课的人通常都会心悦诚服说“张教授就是一部活词典”,看来这一点不假。那您觉得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应该具有那些品质?

张维友:一个合格的研究生应有什么重要品质,我认为除了良好的外语基本功和学术修养外,还要有良好的个人品质,不仅要有“灵气”,还应有三分“傻气”。所谓“灵气”,就是有学术眼光,善于观察,勤于思索,敏于探索,有较好的创新能力;所谓“傻气”,就是做研究有“傻劲”,吃得苦,耐得住寂寞,能潜心向学。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傻气,达到“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境界。

提早准备,走向跨考成功

记者:可以说外语一直是研究生报考的一大热门,学生们都比较关注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率怎样?一般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

张维友: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各行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外语行业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这也可从每年的高报考率上得到印证。至于就业问题,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华中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具有80多年历史,是湖北省唯一挂牌的外语类品牌专业,我们学校的研究生就业还是比较容易的,当然近年来随着外语类研究生的扩招,就业开始有些紧张,但主要是工作岗位没有过去那么好(以前绝大多数研究生留在大学工作)。华中师范大学以培养师资见长,毕业生对教书也情有独钟,90%以上都从事教育工作,这可能是教师职业受到社会尊重,待遇日益提升的缘故。

记者:目前有很多考生跨考外语专业,您对这些跨考生有什么备考建议?

张维友:我历来主张跨专业跨学科从事研究,不过,跨专业关键在一个“跨”字,即如何跨。比如说,外语出身的学生,如果打定主意将来进入非外语专业领域工作,可以报考文科很多相关专业,如文学院的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专业,语言学类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教育类的课程教学论、语言习得等,这样的嫁接对于以后的学术研究或者工作都很有帮助;而对于那些想从事外语工作的人员,本科毕业后千万不要去报考非外语类的硕士专业,否则一去而“不能”复返。

成功青睐有准备的人,考研成功不容易,对于跨专业考生来说就更加不容易。考生要提早进行复习准备,不仅要掌握基础的书本理论知识,还要对所报考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有所了解,每个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都有一些重要的学者和书籍,考生应该对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作品进行选读。同时,对自己要报考学校的专业考试要求也要有所了解,并有意识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准备。在此,我提醒考生要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有所规划,一旦考上,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准备怎样去做。尽管进校后,随着学习和阅读的深入,考生可能修订甚至推翻过去的计划,但是没有目标盲目的备战往往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记者:2011年的研招工作即将开始,贵校英语专业打算招收多少人?招生又有哪些要求?

张维友:华中师范大学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招收英语语言学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这里我重点说说英语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情况。2011年英语专业(语言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计划招收80名左右,只要是具有本科学位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都可报考。初试考两门,两个专业考试内容相同,一门是“基础英语”,一门是“写作与翻译”,不涉及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理论知识。复试阶段只考理论知识,两个专业笔试不同,但听力和面试相同,各考三门。需要注意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三个方向,但考试内容以文学为主;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涵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和翻译四个方向,考试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但不涉及文学知识。由于我们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英语教育的,所以要求考生语言基本功扎实,语音语调标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