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东选调生申论真题及其解析

首页 > 

公务员

 > 山东

 > 2007年山东选调生...

2007年山东选调生申论真题及其解析

2007年山东调生申论真题及其解析 材料一: 福建省2007年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2月3日在福州举行。在大会现场,记者接触了不少毕业生、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及政府人事单位负责人,大量的信息表明,今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早上九点,记者看到,会场人潮涌动,一些热门单位前面排起了上百米的长龙,有的招聘人员桌子上已垒起了上百份简历。“这次单位准备招聘10个人,已有近千人前来问询,初步符合要求的就有几百人。”阿拉丁计算机国际认证培训中心的陈晖说。 闽江学院数学系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毕业生小蔡说,就业压力相当大,“班上48个同学,目前只有一个签了单位。”身为女生的她还担心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网上报道说近三成单位不要女生。” 为了就业,不少毕业生降格以求。福建农林大学电子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张陈生说自己不介意到边远地方去,起始薪水1000多也能接受。“先好好锻炼锻炼、提升能力。” 陈晖连续4年参与了单位招聘工作,她说,“以前大学生一来就问工资多少,福利好不好,在哪里上班。现在基本上问的都是工作范围、工作性质、什么时候可以面试。” “早上7点多供需见面会场外就聚集了上千名学生。”福建省人事厅厅长丛远东说,2007年福建的大中专毕业生预计达到21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近16万人,较2006年净增4万,加上历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数,就业形势严峻。 丛远东认为,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这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长。当前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仍然很重,城镇新增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2007年高校毕业生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处于减员控编阶段,国有经济在原有经济、产业结构上难以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大量接收毕业生存在一定困难,而新的经济组织和基层就业渠道尚待拓宽,尚待社会的认识和接受。” 丛远东说。 中国海峡人才市场法人代表林国樑说,相对于本科生,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更难。一些单位仍然存在学历偏见。有些大中专生即可胜任的岗位也非本科生、硕士生不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说,“学历高些总是好的。毕业生这么多,不怕找不到高学历的。” 福建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陈达辉说:“社会上就业观念调整相对滞后,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 记者发现,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很多家长择业观念仍然比较传统和保守。一位陪小儿子来找工作的陈姓家长说,“现场走了三四圈,没什么大单位、好单位。状况一年比一年差。”他说,“小企业一个月几百块钱,孩子怎么能过去?”另一位孙姓家长说,“肯定要找稳定一些的。 陈达辉分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民办学校、独立学院毕业生规模迅速增长。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对于民办学校、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考察与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可能成为新的难点。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存在着差异。 丛远东告诉记者,要破解就业难,必须凝聚合力,在“灵活就业上下功夫”。

他说,以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口号喊得多,实际支持不到位。现在要切实梳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种种困难,“如何办理手续、搜集市场信息、进行市场定位、筹集资金等,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的具体实施办法。”2006年福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数为2115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1284人,提高了1.5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建立健全就业见习制度。丛远东说,去年《福建省省级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管理暂行办法

广州越秀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徐先生介绍:“去年招了一部分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到企业的第一项任务是写一篇关于酒店行业的调查报告。结果相当一部分人是,网上抄一点,图书馆查一点,基层报告看一点,如此拼凑,甚至一些关键性数据也是闭门造出来的,这种态度令人失望”! 皇明集团董事长黄鸣介绍,该企业每年要对新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从头开始培训,这一套培训下来,他也成半个校长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到了企业还要回炉、加工,这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学校选拔学生是一类标准,用人单位选拔学生是另一类标准,这种状况让学生及家长如何适从? 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600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有关专家指出,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若能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将形成庞大的人力资源,否则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包袱,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授袁祖望指出,教育的效应是滞后的,一个人能否成才,需要在他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考量出来。只用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 袁祖望认为,教育不是看今天怎么样,而要看将来对社会的贡献。教育的目的只为了考试,实际上是杀鸡取卵,不符合教育的本质,也忽视了市场需求。

还有的专家指出,目前学校所谓的“择优录取”,实际上是择学生分数之优录取,而分数之外的成绩往往不被重视。这种“一分遮百丑”的录取办法看似精确,但对学生的评价很不全面,也不公平。大学毕业生不受市场欢迎,折射出学校教育评价标准的错位。 据了解,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已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加综合素质评价,将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6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改变了“一分遮百丑”的状况。 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对记者说,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应该从“唯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素质综合考查的轨道上来,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才能破解。 材料三: 1月4日,距离政府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实施已有4个多月……2006年6月1日,中组部等14部门联合发出通知: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人事部门应免费提供专门就业服务,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还可享受税费减免及小额贷款政策。民政部门还要给短期内无法就业、生活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1月4日,河北省承德市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中心副主任佟彦春透露,从2006年7、8月份举行的两次招聘会统计的数字看,约有3000多大学生目前尚处于失业状态,而注册登记的人数还不到1/10! 2006年9月,该中心曾组织开展过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当月,一度有近30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注册失业登记。此后,前去注册的就寥寥无几了。 政府就业援助在石家庄市同样遭遇“寒流”,2006年9月1日至11月20日,仅有3015名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其中,大学毕业生仅占44.7%。而整个河北省,也只有不到5000名大学生办理失业登记。 为帮助大学生就业,河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除办理失业登记外,还规定:登记失业的毕业生,不但可免费享受职业指导、就业推荐,还可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对希望参加创业培训的毕业生,劳动部门还将为其提供创业培训。 然而,在郑州市职介中心,负责失业登记的同志介绍,政府启动“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援助”以来,到去年11月初,还没有应届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甚至来咨询的都少得可怜。 此前,郑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曾在7月中旬推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低息小额担保贷款”、“登记失业大学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9月份,郑州市民政部门又面向生活困难的未就业应届毕业生推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援助”,但均遭到冷遇。 在2006年河南省秋季人才交流会上,刚从郑州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吴国华早早就赶来了。小吴从去年底就忙着四处投简历、找工作,各种招聘会跑了不少,可一直没找到满意的单位。即便如此,他也从没打算进行失业登记或申请低保。“大学刚毕业就失业,无颜见江东父老。” 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进行失业登记太“丢面子”。“一旦办了失业证,也就意味着成了失业人员,而失业和待业是两个概念,宁作待业人员也不作失业人员。”河南大学法学院的小赵这样对记者说。 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援助不“感冒”,只是因为“面子”和“难为情”吗?河北科技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毕业生说,自己不存在失业问题,“不进行失业登记,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对工作不满意,或者不合适!”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认为,“就业难”,难在找不到薪水高、发展空间大、升职前景好的“好工作”。 此外有很多大学生认为,登记失业后劳动部门推荐的就业岗位、提供的培训项目,多是面对下岗职工、外来打工人员的,很难有“满意”的职位。“读了几年大学,去做家政,我不干;计算机都过三级了,参加初级培训也没什么用。”一位大学生说。

河南大学一名大学毕业生说,他们班至少还有1/3的人没落实工作。“我们也希望获得就业援助。但符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培训项目还很欠缺。”至于小额贷款,“对没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来说,短期内实现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很小”。 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业指导专家认为,大学生“冷对”就业援助,折射了大学生当下不成熟的就业心态。 这位专家表示,劳动部门提供的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帮助措施,都是结合就业援助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比如,大学生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大学生申请小额贷款,劳动部门也可根据需要邀请创业指导专家为其提供帮助。 “在我们中心注册登记的学生,目前已有30%找到了工作。”佟彦春说。 “是否登记失业,主动权在学生个人。随着就业服务的日渐完善,‘想得开’的毕业生会逐渐增多。”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刘建民认为,为大学生办理失业登记也有利于政府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以此制定相应的福利、保障政策。他相信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健全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接受失业登记的。

河南省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要冲破“刚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就必须放下架子,抛弃“宁待业,不失业”的观念,把就业需求与政府就业援助有效“对接”。 “建议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正视‘失业’,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帮助,早日找到理想工作!”这位专家说 材料四: 新华网长沙12月19日电(记者侯严峰、王研)当前正值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全国不少地方招聘会开得热热闹闹,但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有些单位,为求职者设置了诸如性别、年龄、相貌、学历、户籍、经验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 近日“反就业歧视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5.5%的人认为存在就业歧视,58%认为严重和比较严重。许多单位明确声明不要女性,借口是女性要生孩子、不专心工作;一些单位招聘员工好似选美,完全不看是否有真才实学;在公务员招考中,相关单位屡屡提出“只限本地户口”的条件。甚至血型不好、城市独生子女等,都成了拒绝求职者的理由。个别企业“姓裴不吉利、姓贾有损公司信誉”等歧视性要求,已荒唐到极其可笑的地步。 更值得忧虑的是,在供求比例失衡、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有普遍化、“正当化”、“合理化”的趋势。因为用人单位处于优势,把持着话语权,求职者面对就业歧视时很少有人诉诸法律。 就业歧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损害了求职者的权利和尊严,有的求职者因被歧视心灵受到伤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其次是破坏了社会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成为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就业平等,我国相关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法律往往没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导致就业歧视愈演愈烈。 要消除就业歧视,需要加快立法,将有关法律中反就业歧视的宣示性条款变成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政府部门应尽快全面清理目前公务员招考中的各种显性和隐形歧视条款,为全社会做出良好的示范;用人单位要摒弃特权思想,树立人人平等的用人观;政府部门应建立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机制,督促其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建立健康平等的社会就业环境,需要政府、社会付出持久的努力。 日前,湖南省举办了首届女大学生专场供需见面会,360 多家招聘单位为来自全省 10 多所大学的近万名女大学生提供了 6000多个就业岗位。据称,本次专场供需见面会涉及财务、营销、服装、经贸、旅游服务、表演、金融等许多门类。在招聘岗位中,文秘、销售、公关、前台接待等占了较大比例。尽管会场上挺热闹,可是,一些招聘单位乱设就业“门槛”的行为,又令不少女大学生望而却步。 在供需见面会现场,一些招聘单位开出的应聘条件,引来了不少求职者的争议。长沙一家公司招聘公关秘书一职,就把“有一定酒量”列为应聘的基本条件。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一名女大学生刚刚参加了面试,但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把是否有酒量作为招聘的要求,我觉得这对女性有点不尊重,难道做公关秘书,就是来陪酒的吗?”不少参加供需见面会的人也认为乱设这样的就业“门槛”不仅庸俗,而且涉嫌“性别歧视”。一名企业招聘主管则表示,设置这样的岗位要求是“量体裁衣”,“即便求职者在其他方面表现优秀,但滴酒不沾,在这个岗位上我们不予考虑。” 时下,确有一些用人单位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由紧俏而饱和,就自视过高,提出的条件五花八门,设置的“门槛”难以逾越。比如那家要求应聘者“有一定酒量”的公司,同时还要求应聘“公关秘书”岗位的女大学生“身高165公分,形象气质佳” 。言外之意,不是“美女” ,缺少“酒量” ,就没有资格应聘。这些招聘“条件”反映了这家企业用人方面的“霸气”,也反映了个别企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文明素质。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很多,但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国家就业政策之外人为乱设就业“门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看来,应聘大学生多,而单位用人岗位有限,所以就可以不顾实际,任挑任选,还可以附带许多“特殊”条件。一旦不合乎他们的“条件”,不论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综合素质如何,都一律“免谈”。更有甚者,个别单位还把招聘当作了“选秀”“选美”,结果使得不少学有所成的莘莘学子被拒于门外,到头来单位的人才环境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此外,在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上,各级政府也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给予指导。湖南省首次举办女大学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对于急需寻找就业门路的女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湖南女子大学一名应届毕业生说,举办女生专场供需见面会,专业性更强、择业方向更明确,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大多适合女生。由此可以想见,如果举办单位也给招聘单位设置一道不得人为乱设门槛的“门槛”,规范招聘单位的招聘行为,并要求招聘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和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人才,那么,女大学生们一定会更加满意。

当然,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方面拥有自主权,根据岗位实际提出用人条件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任何单位都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应聘人员负责,而不应随心所欲,乱设这样那样的“门槛”,最终既损害了大学生择业的权利,又使单位工作受到影响。 材料五: 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招聘热潮又到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据11月 20日的《大河报

各地方政府在对外招商引资的竞争中,对外资的优惠政策越来越丰厚,从审批、用地到税收等等各个方面,在与内地企业的竞争中长期在政策上处于优势地位,再加上这些国际资本相对于内资来说实力更为雄厚,市场运作经验更丰富,造成内资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一个个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甚至国家安全都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被外资击垮(当然这只是原因的一个方面,那些企业领导层的腐败、无能也是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国际资本更是通过“斩首”式收购,逐渐取得了相当多的战略产业的控制权。据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我国对外28个主要产业中,其中21 个产业位居前五位的企业都已经被外资掌控,而剩下的7个产业,外资也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控制权。 相应地,在除了象军工、航天这些部门以外的其他许多产业中,我国基本不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控制在外资手中。而在国际竞争中同样重要的品牌上,情况同意不容乐观。这些年来,不仅我们自己的品牌没有成长起来,而且自主品牌在外资的进攻下,处境越来越糟糕。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随着合资而消亡了,即使有部分本土品牌仍然屹立不倒,也与昔日的灿烂辉煌不可同日而语。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津夫举例说,作为引进利用外资最多的地区,江苏这几年来每年却有十几个国内自主品牌消失,自主技术也被屏蔽、被限制,对国内市场资源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不核心技术也没有自主品牌的情况下,唯一可以利用的就只有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了,于是走上了加工贸易的依附型道路。我国今年五月份的对外贸易中,来料加工型的产品占到了55.2%。这一系列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的对外依附型结构已经形成,在这样一个结构里,产业利润大量外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据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介绍,由于我国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广东货物贸易出口处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地位。例如,广东是我国DVD出口大省,但是每出口一台DVD仅售39美元,却要向国外公司支付19.7美元的专利使用费,占成本70%的机芯等部件均依赖进口,致使该行业尽管生产量很大,而利润却很微薄。 据统计,目前国际市场上名牌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0%。可是,我国广东省的外贸出口产品尽管量大却无法享受品牌带来的利益,只能采用OEM(也即委托加工)的方式生产。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是普遍现象。这种情况,使超过90%的利润被外资拿走,2005年珠三角地区出口鞋21.7亿双,出口均价仅为2.7 美元;广东作为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著名的芭比娃娃就在此地生产,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是 9.9 美元,可是我国企业得到的加工费仅为0.35美元/个,在这0.35 美元中包括企业主的利润,地方政府的税收和工人的工资,而拥有该品牌的美国企业则获利近8美元/个,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依附地位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还压低了工人的工资,拉大贫富差距,使国内市场需求日益相对萎缩,反过来又会造成企业生产日益依赖国际市场,巩固依附地位,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的这种依附型产业结构会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首先,产业利润的大量外流,使国内市场空间相对萎缩,扩大了市场需求与国内扩大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进而又限制了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这种影响的机理与前面已经分析过的贫富分化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一样的。 其次,这种依附地位使大部分企业没有资源进行技术研发。而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工科学生的主要社会使命正在于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差也就不难理解了,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要么选择出国,要么进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在那些已经被国际资本掌握了控制权的战略产业里,技术研发的中心并不在中国,而在这些跨国公司的母国进行。即使有部分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究院之类,也只能吸收一小部分特别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以笔者所毕业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来说,我班共有30名同学,其中一半或在本科或在硕士毕业之后到了国外,大部分去了美国,而留在国内的同学中,大部分又都在外资部门工作。固然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但这并不能成为他们留在外面的理由。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情况下,这种落后局面反而会给他们提供施展自身才华的大好机会,建国初期从国外冲破重重阻力回来的那一代老科学家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今天的问题是,国内的企业所能提供的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单纯地对这些不能或不愿回国效力的学生进行道德上的指责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应该受到指责的不是他们,而是现今我们不合理的、不符合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经济结构。 依附型企业所需要的不是大学生这类研发型的人才,更多的是操作型、实用型的人才。于是培养这类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势头迅猛,就业状况似乎比大学生还要好。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甚至可以拿到4000—6000 元,而同期在北京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的工资却降到了 1000—1500,个别的只有 600—800 元。在这类职业技术学院里,中学文化程度毕业生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他们完全能够胜任大规模流水生产线上某一个具体的操作。 于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里,就出现了象中国这样独特的社会现象。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群体在总人口中还只占很小一部分,高等教育普及率甚至与印度相比都还很低,可是却出现了严重的过剩现象。 这种现象不能说和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没有一点关系,也不能说和大学生个体没有关系,但这些不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对内缩小贫富差距,对外通过自主创新摆脱目前的依附地位才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在为底层民众谋利益,而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出路。

申论要求: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用500 字进行概括。20分。 2、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的对策。500字。或者思考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并说明理由。500字。此题30分。 3、针对存在的问题,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一份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做好2007 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或者以教育厅的名义,要求省内各高等院校做好2007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000字,30分。 4、从材料一到五中任意选择一个,就其中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评论,写一篇500字的小评论。10分。 作答解析: 曾几何时,大学生这一生活在象牙塔上的特殊人群,一直是大家心目中向往的,而如今,随着高校连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大批高素质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是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这一情况使得大学毕业生产生严重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据有关资料分析显示,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这一规模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其次,大学生不同于一般就业群体,其对就业岗位要求较高,从而决定了新的就业岗位的增长必须要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三是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形势会日益严峻;四是失业的大学生正在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当这一新失业群体逐年累积而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时,就完全可能出现失控的局面,最终会酿成巨大的社会风险。 从近几年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来看,受制于解决国有企业失业、下岗职工一样的思维方式,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采取的特定政策措施(如失业下岗职工群体,农民工群体,复退军人群体),其结果必然是违反市场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与就业公平竞争的要求,造成就业市场与就业政策的分割及就业竞争的非正常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治本之策,应当是努力创造并维护整个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其他措施只是治标之术。因此,政府应当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 第一,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在这方面,尤其应当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各种招聘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同时强化对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用人方面的行为监察,真正消除劳动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不正当行为,通过完善就业法制、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行政管制等手段,切实扭转劳动就业市场的不公现象。 第二,禁止就业歧视与摒弃学历崇拜,实现所有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平等就业。国家应当尽快通过相关立法明确禁止就业歧视,通过禁止就业歧视来维护所有劳动者的正当就业权益,并创造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还应当摒弃学历崇拜,确立以能力本位取代学历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尽快改造唯学历论英雄的社会氛围。 第三,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能够保护各类就业方式劳动者的社会安全网。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到非公单位就业意味着工作与生活风险会成倍上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更是需要自己承担起全部的工作与生活风险。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损害大学生就业环境公平性的重大制度因素,在这方面,单纯指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与献身精神是不当的。在特殊时期,国家可以建立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的阶段性失业救济与失业补助计划,但解决问题的最后方式仍然应是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改革教育体制,强化高校责任,重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向就业需要导向的转化。国家应当将落实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放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位,停止那些损害学校特色与束缚学生创新个性的所谓平台课、统编教材、统一模式的培养方式,真正放手让各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培养人才的个性,同时理性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真正强化高等院校的责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应当成为衡量高等院校水平与质量的核心指标。 第五,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一方面,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降低家庭与大学生超过现实情形的就业预期;另一方面,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社会团体,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第六,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需要出台有关推动政策,一方面推动大学生创新,掀起全民创新的热潮,另一方面必须营造大学生创新、全民创新全民创业的氛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创业中资金、场地、税收等优惠问题。这也是十七大重要政策之一。 总之,在现实条件下,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实行保护政策作为治标措施仍然需要坚持一段时期,但只有尽快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基于以上的认识,作答的基本思路是: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和连年的大学生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生供过于求,大量大学生四处奔波却找不到工作,部分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从事中学生就能做的几百元工资的普通工作,然而大学生却普遍不愿接受社会救助。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有: 第一,我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转变,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对人员需求有限。企业有了依附国际科学技术的趋势,缺乏独立研究核心技术的机构,使得国内许多研究型的高校毕业生没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企业招录职员的门槛太高,过分注重学历、专业,性别甚至形象。其实这违背了公平的原则,是对部分大学生的歧视。 第三,许多大学生和家长们的就业观念尚未发生转变,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固执的将稳定、高薪作为择业标准。因此,不能良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形势。 第四,政府部门没有做好就业引导工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五,社会中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成熟,不能为不同学历的求职者提供不同档次的就业岗位,而且对于各类就业歧视现象也不能管理到位。 第六,各高校现行的培养机制不能与市场接轨。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得到各企业的认可。 下面这份答案将表现和原因混为一谈,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长,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仍然很重,城镇新增劳动力已经进入高峰期。整个市场就业需求岗位总体状况相对趋紧。二、有人单位存在着学历和性别的歧视以及事业单位控编减员等。三、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存在着弊端,唯“分数论是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四、大学生本身着存在着不足:如就业观念传统和保守,就业心理不成熟等现象。 2、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的情况下,作为政府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特征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加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转变我国经济依附国际企业的现状。从高校毕业生中选取优秀人才,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走出被动的提供操作型劳动力的局面。给广大大学生提供用武之地。 二、政府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方向,鼓励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并积极出台政策,在资金,税收方面给与优惠政策。宣扬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得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政府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在各地建立发育成熟的就业中介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提供不同就业援助,如:、岗位推荐、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起到良好的就业桥梁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积极的就业观。 四、加大法律法规的建立,对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歧视、欺骗现象追究法律责任。 五、设立监督、举报机构,开设举报热线和举报信箱。使得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大学生有投诉的地方。 六、加快学校的培养方式改革,从德智体能各方面努力,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 21 世纪新型人才,从而加快大学生与市场接轨的步伐。 3、 教育厅关于各高等院校做好2007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通知 省各高等院校: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问题滋生:大学生供过于求,企业门槛过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政府服务的不到位……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配合我们省教育厅,共同做好2007年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历届大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口碑,发现不是很理想。普遍反映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道德水准与学历不相符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与日益增多的大学生、企业的苛刻要求有关,还与我们培养出的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许多企业反映:大学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发生了结构性错位,而且部分存在诚信、劳动技能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而产生了大学生大量过剩的“假相”。 所以,各高等院校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也观。许多大学生尚未发生转变,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固执的将稳定、高薪作为择业标准。因此,

不能良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形势。学校应该让大学生明白: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就业方向的重要性,根据自身条件寻求合适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现在的大学生整日生活在温室内,没有磨练的机会,自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校应该做的就是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给学生创造这种机会,避免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见到困难就退缩。 三、培养大学生诚实务实的精神。许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偷懒耍滑,应付上级检查,办事效率不高,缺少诚实务实的精神。只有敬业负责的职员才是企业所需要的。 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许多企业反映现在大学生空有一肚子墨水,没有实际经验。这也是现在找工作都要求工作经验的原因。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企业都搞岗前培训,所以只能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来主动地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 五、教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目前就业市场存在许多就业歧视现象,大学生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拿起法律武器,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 2007年大学生择业高峰期即将来临,希望各高校积极应对,从各方面引导、鼓励学生,争取在2006年的就业形势上有所突破。相信我们做了努力后,我省2007年的就业形势将会大有改观,争取让每一个大学生们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空间。 省教育厅 2007年3 月27日 省政府关于各地有关部门做好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部门: 为了做2007年大学生就来指导工作,缓解就业压力,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通知如下: 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2007 年大学生就业登记工作,统计2007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保证毕业生的信息流通,针对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做出及时的回应,并及时反应给当地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做出相应的对策,积极引导和拓宽就业渠道。 各地政府要加强规范市场,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政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制定2007年大学生就业援助政策,及时清理各招聘中的混乱现象和不规则的条款,建立健全监督和立法机制。 各用人单位要尽快出示招聘启示,明确招聘的职位和空缺岗位,制定合理的对口的专业的招聘要求,利用各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如:通过网络、媒体、广告牌等及时准确的发布信息。做到有针对性的招聘工作。并做好事来培训工作。 各高等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针对往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出教育方面的不足,及时纠正和调整,打破传统教育的“分数论” 以上几点希望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齐心协力把2007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好。 省政府办公厅 2007年3 月30日 4、 规范就业市场 清除就业歧视 正值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高峰期,全国不少地方招聘会开的热热闹闹,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有些单位对求职者设置了年龄、性别、相貌等就业的高门槛。于是所谓的就业歧视就这样产生了。 这种就业歧视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首先,损害了求职者的权利和尊严。其次是破坏了社会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市场的优化配置,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消除就业歧视迫在眉睫。 要消除就业歧视,需要加快立法,将有关法律中反就业歧视的宣示性条款变成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政府部门应尽快全面清理目前公务员招考中的各种显性和隐形歧视条款,为全社会做出良好的示范;用人单位要摒弃特权思想,树立人人平等的用人观;政府部门应建立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机制,督促其树立法制观念,依法办事。 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建立健康平等的社会就业环境,需要政府、社会付出持久的努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任何单位都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应聘人员负责,而不应随心所欲,乱设这样那样的“门槛”,最终既损害了大学生择业的权利,又使单位工作受到影响。 拒绝用人单位“带色的”眼光 社会上男女平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许多企业单位招聘时却不能做到男女等同对待。事实上,除了性别外,就业市场上

还存在着形象、工作经验、户籍等形形色色的不平等。这些行为,是对广大大学生的不尊重、不公平。他们用这样“带色的”眼光挑选大学生,难道我们不应大力抵制么? 用人单位为什么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就业歧视?因为女大学生上岗不久就面临着生育问题;相貌不出众就不能有效的提高公司形象;没有工作经验就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上岗培训;还要帮户口在外的大学生解决户口问题……这一切,都是企业的成本他们希望用最小的成本获得做大的收益。 就业歧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伤害了求职者尊严,剥夺了求职者的权利。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初入社会就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心灵受到创伤。其次,破坏了公平,这也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不相符合。阻碍了市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 对于拒绝用人单位如此“带色的”眼光,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加大立法,对于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追究法律责任;其次,建立健全监督举报体系。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将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列入黑色档案。第三,利用媒体宣传,将黑色档案的企业公之于众,鼓励大学生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最后,让我们行动起来,拒绝用人单位“带色的”眼光。

NewsContent"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NewsContent"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NewsContent"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NewsContent"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NewsContent"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NewsContent"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NewsConten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