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系列谈之四
招考改革是学校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仅对高等学校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普通高中改革发展也带来新的机遇。招考方式的改革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方式,将有力地促进普通高中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招考改革为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决定》提出的招考改革,既是指引高等教育招生改革的具体要求,又是引领普通高中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过去的招考改革,主要停留在考试科目的改革上。如很多地方试行过的3+X科目改革。不论是3+1、3+2、3+大综合还是3+小综合,都没有解决好高校选拔新生和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目前普遍实行的3+文综、3+理综,同样存在学生负担重,知识能力不全面,进入高校后续发展不足的问题。《决定》提出的招考改革,不仅是考试科目的改革,同时又是考试制度的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办学思想转型:切实把办学思想转到立德树人
高校招生首先是招人,而不是招分。已往在招生过程中是先看分后看人,以分录人。不少学校重分数轻育人,为了提高分数,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但做人的基本素质仍很欠缺。学生后续发展能力并不强,从根本上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决定》又明确提出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办学思想要由应试教育切实转型为素质教育。要从重分数切实转变为育人。把学校和师生的精力用到育人上,其实,做人的基础打好了,分数也会上来。
育人的本质是开发美好的人性,人性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真善美不仅是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同样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是不断发现开发人的发展潜能的过程。重提开发真善美很重要,今天社会的浮躁功利与人们内心深处缺失真善美不无关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体育求健。勤奋学习为求真,关爱他人亦为善。不断增强人文、科学、审美素养和运动习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关爱他人到关爱社会,从树立家乡意识到国家情怀直至世界视野,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从世界文明中开拓视野。做厚德之人,自强之人,全面发展之人。人品,始终是招考选拔的第一要素,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第一要素。招生,要把招人放在第一位。努力探索人才选拔注重人品考查的有效途径,立德树人才能切实到位。
课程结构转型:由单一课程向多元课程转变
切实把课程建设转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上来。高考科目减少,实行学业水平考试,课程结构必然要调整。高中课程要适应新要求。满足学生充分发展和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需要。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课程是单一的,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课程标准,就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跟不上的学生感到负担重,吃不饱的学生发展不充分。大一统的课程很难培养个性差异的学生,也很难满足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的需要。在新的招考背景下,由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平衡,高校选拔的差异性,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到自己所需要的学生呢?首先要以课程为基础,在减少统考科目的背景下建立多元课程体系。这需要普通高中要有科学的课程思想,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后的课程让不同基础、不同潜力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既要满足研究型大学的选拔需要,又能满足普通应用型高校的选拔。以课程保证育人质量,满足招考改革的需要。既要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又要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既要有国家课程,又要有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基础性、拓展性、发展性并重。
统考科目减少后,还需要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以满足高水平大学录取要求。让有特长潜能的学生充分发展。英语学科要研究如何适应社会化考试,有效解决好哑巴英语问题。在课程建设上,要切实了解社会化考试的要求,不仅重视读写能力,更要重视听说能力。语言环境的建设,需要课程作支撑。语文学科如何体现学科功能?当前语文用时不少,学习成效不大,考试丢分最多,这些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问题。改变这些都需要从课程构建做起,命题设计也要考虑科学性、实效性。
教学方式转型:由重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
减少统考科目,意味着检测学科知识点少了,必然要在检测学习能力方面加大分量。更加突出能力选拔,真正体现高考的本义。在以往传统的考试中,考查学科知识为主,只要通过灌输强化知识训练就可以达到考试的要求,甚至还可以拿到高分,能力强的学生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或者应试要求不合规范,即使能力再强也难被高水平学校录取,加上相当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关注分数重于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升学率重于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使得部分教师教学重教材而轻教法,重知识而轻能力,使得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成为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减少统考科目后,重知识传授的教育肯定不能适应新的高考要求,高考命题也必然要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能力的培养与考查尤其重要。学生能力培养离不开课程与方法。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能力的发展。在传授灌输的学习方式下,学生状态是被动的,相当于一个知识容器,输入输出单一。记忆力可能提高了,但思考的空间小,活动实践的机会少,思维能力会下降,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后续发展欠缺。
教学方式改变应体现在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在教的方面,教师要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变到关注学生成长上,教学的关注点应放在学生能力发展上;在学的方面,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要从灌输式转为启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决定育人质量,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成长,关注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与社会的联系、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联系、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国内国际教学改革的动态,善于传承优秀传统和充分借鉴优秀教学成果。让学生更加阳光,思维更活跃,更善于关注生活、社会、国家,培养家乡情怀和国际视野。既培养合格公民,又培养理想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
评价方式转型: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由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向构建全国统考、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统一的评价体系转变,这是《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
学业水平测试体现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力通常是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牢固而全面的基本知识,也难以形成较强的学科能力。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通常要与毕业挂钩,其性质是水平考试而不是能力考试,要求大部分学生得以通过。高水平大学招生录取如何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挂钩,通常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解决途径是:第一,学业水平考试既要体现大众化又要体现区分度。第二,高校录取应当参考学业成绩等级。如在整个高中阶段的10门学科考试中,各类高校要求学业水平考试的各科成绩不低于什么水平。第三,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可以加试更高要求的学科能力,测试方式可不由高校进行,最好纳入社会化考试,由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其成绩作为高水平院校录取的参考。如美国一般大学只要通过SAT1就可以录取,高水平大学要加试SAT2。当然,这种学科能力的测试不能多,否则又加重学生负担。
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体现国家和学校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其评价既要有教师和学校评价,又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包括同学评价和社会评价。既要有学科学业评价,又要有社会实践评价。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实时记录,诚信反映,适时反馈。不少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主发展、自我规划、不断进步的能力。
《决定》提出的招考制度改革是我国招生考试制度又一项历史性的改革,对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都是一个机会。对于普通高中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多样化发展转型更是一个重要机遇。当然,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每一项改革都牵动着社会的神经。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不会少,但只要目标正确,统筹兼顾,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改革的成功。(李昌林 作者系广西柳州高级中学校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