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成就述评
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刘奕湛、吴晶)全国各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陆续出台;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力争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大家好!”“老师好!”——隔着一张电子显示屏,安徽省繁昌县新港镇克山教学点的三年级学生们可以用英语与十几公里外的县实验小学教师对话。
借助远程教育手段,两地师生宛如共处一室,克山教学点的71名学生在县城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分享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多媒体动画课件。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是党和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职责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基本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次设定的改革攻坚目标。
2012年1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计划利用一年时间,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确需保留和恢复的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利用卫星传输、光纤宽带等信息技术,推送数字教育资源至各教学点,帮助农村学校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从高山之巅到海岛边陲,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正在加速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孩子们有望尽快告别缺师少教、闭塞单调的学习生活。
创新探索:为寒门学子拓宽成才之路
2013年,来自革命老区山西石楼县的任龙龙以56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成为近十年来当地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
“如果没有连片扶贫定向招生政策,要考上这么好的大学想都不敢想。”走在未名湖畔,任龙龙十分感慨。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今年有3万名像任龙龙这样的寒门学子有了入读名校的机会。
让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正是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亮点。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不断涌现:在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已经公布;在浙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继续扩展;在江苏,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轮廓初显……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望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通路。
制度保障:培养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2012年12月6日,河北省秦皇岛海港区东港镇第二小学教师崔雅春领到了第一笔教师补贴,平均每月增加了800元。
“这笔农村教师基金对我们来说,真是个不小的数字,让大家都更安心了。”崔雅春说。
从2012年起,秦皇岛海港区每年财政专项列支850万元作为农村教育基金,用于改善教师待遇。至今,此项举措已惠及海港区五镇所属学校以及第十四中学、文耀里小学的1000余名教师。
不仅是秦皇岛海港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探索长效机制,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要有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截至2012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462.88万人,他们工作在53万所学校,支撑起了2.7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在新形势下,教师资格学历标准偏低、教师资格认定缺乏严格把关机制等问题,也造成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师德建设出现滑坡等问题。
针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先后制定《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师德评价正在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同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已在河北、上海、浙江、湖北、广西、海南、山西、安徽、山东、贵州等10省(区、市)开展,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加强对教师师德表现、培训学时和工作业绩的考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