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改变的不只是学校名称,还有培养方式。此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从“科教结合”走向“科教融合”。
2014年,国科大首招本科生,这所研究型的大学又开始了“本硕博一贯式”培养的探索道路。这条路究竟引领学生走向何方?具备什么素质的学生将适合乘上这趟“头班车”?记者采访了国科大校长丁仲礼。
记者:首招本科生对研究生的培养有什么影响?
丁仲礼:国科大仍然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大学,发展本科生教育并不等于放松研究生教育。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不会立即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出国,而是愿意留在国内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国科大招本科生的目的是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做好预备工作。
学校针对本科生推出了“三段式”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学习表现重新选择最适合、最感兴趣的专业。第二阶段为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接下来学生可以再次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确定专业导师。第三阶段为第四学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在确定专业方向和专业导师后,学生将首先到与中科院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所学习研修一学期,然后回到专业导师所在研究团队及实验室,一边参与“研讨班”式的学习,一边做本科毕业论文,也可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自然过渡到研究生学习阶段。所以说,本科生教学是在为研究生教学储备优秀人才。
记者:本科阶段培养和研究生阶段培养是如何打通的?
丁仲礼:研究生,顾名思义,应该以做研究为主,学习为辅。课程教学可以有,但大部分应该是研讨式的学习。现在有些研究生被当作“劳动力”,而不是学科创新人才,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用力不够。研究生教学首先要过渡到以研讨式的学习为主,进而带动本科生教学的“转型”。本科生教学要首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进入研究生阶段做准备。同时,本科生也要和研究生一样参加研讨班学习,进实验室从事科研实践。以毕业论文为例,国科大要求本科生做真正的科学研究,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个研究练习,要求学生学会查资料、写读书报告、和同学讨论,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处理数据,学会从实验结果中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写出论文,要求并不比研究生论文低多少。
同时,国家想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只着眼于研究生阶段,而应该从本科阶段甚至更早就打好基础,即做好分阶段培养,不应该出现断层。国科大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但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建立“科教融合”平台,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出重大科研成果,建成一流机构。
记者:对于科研院所式的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探索自己的特色道路?
丁仲礼:国科大仍在探索阶段,如在本硕博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教材如何选择、课程如何设置、专业如何交叉、采取何种教学方式等。国科大希望尽己所能,做到最好。再比如,我们的本科生同研究生一样,都实行导师制。对于导师来说,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敢于挑战“高风险”的科学问题,就需要探索。国科大之所以更愿意邀请前沿领域科学家,而不仅仅是“讲课清楚”的老师来讲课,就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学科前沿。并且,班级不能开大,保证对每名学生负责。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期末考试,平时作业也要打分。总之,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科教融合是国科大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我们要求研究所的优秀导师不断融入国科大的教学中,专任老师要融合到研究所的科研中。也就是说,遴选高学术水平的专家来给学生授课,避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记者:如果本硕博贯通,您认为学生在各阶段应该重点学什么?
丁仲礼:本科阶段,学生要有扎实的公共基础课知识和宽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研究生阶段打好基础。研究生阶段,学生要重点学会如何做科研,围绕某一领域或方向甚至某一科学问题学深学透,要对历史演变到研究现状都了然于胸,学会从已有的纷繁知识、信息中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学科进步。(刘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