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吟诵传承人张本义: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

首页 > 

地方

 > 辽宁

 > 辽南吟诵传承人张本义...

辽南吟诵传承人张本义: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图)

11月1日,张本义先生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为“首届中华经典吟咏艺术节开幕式”进行传统经典“吟咏”表演,张本义率领的大连市吟唱团和大连市少年吟唱团吟诵了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内的数十首古文经典,获得了在场领导、观众的热烈掌声,向观众普及了吟诵知识,深受大家喜爱。

辽南吟诵传承人张本义: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1

凤凰网独家专访:辽南吟诵传承人张本义先生

张本义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吟诵传承人、大连图书馆名誉馆长。近年来,张本义先生着力在全国推广“吟诵”,出版了《吟诵拾阶》、《经典吟诵教师手册》,又主编了系列国学教材丛书。张先生认为,“诵读经典是学习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他也一直在身体力行的传播“吟诵”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他创办的大连白云吟唱团不但在国内受到普遍欢迎,还曾远渡扶桑,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张本义说,吟诵,即吟咏诵读,是中国古典诗文特定的展读方式。它首先是一种学习方法,其次是古人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吟,即小声哼念;咏,即咏唱,将声音拉长,并以旋律美化之;诵,即对字词音调有节制地念出其抑扬声调和徐缓节奏。前人在展读一篇诗文时,往往夹吟夹诵,而咏唱歌诗是更高级别的展读形式。

张本义认为,只有用吟诵的方法,才能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才能理解老祖宗作文的初衷。如果不懂吟诵,不懂破读,不懂叶(xie)音,很多古文在今人眼里只是望文生义,结果越理解越远。

中华辞赋杂志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名学者、诗人周笃文先生对大连吟诵与张本义先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说,张本义先生作为辽南吟诵传承人,他带领的吟诵团让当日的庙堂为之增色,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此音只有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周笃文先生称张本义先生的《经典吟诵教师手册》是“应时之读本,进学之阶梯”,具有可操作性。

辽宁金州作为一个千年古城,文化积淀很深,张本义先生师从从清朝走来的老先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脚踩21世纪大地,头上够得着大清国”,有幸将古人读书的方法继承下来,也希望能够从他手里传递出去。为此,他毕生的心愿就是做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传统文化守夜,为往圣承继绝学。

借此机会,凤凰网记者在吟咏艺术节开幕式前天对张本义先生进行了专访。

初次见面,张先生上身着青布马褂,脚踩黑布鞋,通身散发着一位老学者的风范。由于晚上刚下飞机,张先生不慎感染了风寒,但他却依然坚持接受了采访。采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张先生激情洋溢的向记者介绍了吟诵的专业知识,谈到吟诵的韵律之美时,张先生忍不住即兴吟唱;谈到非物质遗产吟诵传承无人,张先生也深感痛厄;谈到假国学鲁鱼帝虎、鱼目混珠,张先生更是无比愤慨。

以下是采访实录:

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凤凰网记者:您是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南吟诵的传承人,您编写的《吟诵拾阶》记录了您多年的吟诵心得,请您介绍一下吟诵的相关知识。

张本义先生:很多人以为吟诵跟朗诵没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很大。吟诵是中国几千年的读书方式,也就是这一百多年大家不再读,给它摒弃了。吟诵主要是根据各地方言的腔调,所以每一种方言的吟诵都不一样,但吟诵也有规律可循,比如,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我总结了吟诵的四个特征,分别是讲究平仄、讲究叶(xie)音、讲究破读、讲究依字行腔。这四大特点区别于现在的朗诵,朗诵就是标准读音加上话剧腔,朗诵是表现话剧的。吟诵是文读方法,是读书调,也就是快调。去年我们大连一个92岁的老先生跟我说,他年轻时候背《三字经》,中间就换三口气,全书就背下来,那速度多快,你用普通话朗诵读一遍《三字经》的时间,用吟诵方法可以读三遍、四遍。读书调又叫温书调,也可以叫背书调,此外,还有一个调是在庙堂上读祭文、读诰示,这叫唱诰调,这都是非常传统的,和现在的朗诵感觉完全不一样。

吟诵能表现出古诗文的音节,比如吟咏《陈情表》,你就是文盲也都知道这篇文章在说什么意思,因为什么?因为语言就是表达感情的,汉字的音形义相一致的,有什么声音就有什么意思,声音变了,意思也就变了。

首先,不管诗词还是文章,都要讲究平仄。现在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了,但入声在古诗文的平仄韵律中非常重要。你想如果在古诗词中,它原来是一个入声,普通话一读变成平声了,不但把韵律破坏了,而且声音变了,你就表达不出原来古诗文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二点,讲究叶(xie)音。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在这里一定念“xia”,可是现在《汉语辞典》没有这个音,所以现在的教师教学生是教成普通话的读音,读“xie”。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区别,可是你改变了人家的格律,人家是石径斜(xia),有人家(jia),二月花(hua),押的是麻韵,而且首句仄起平声,首句就入韵,读成“xie”就出韵了。

凤凰网记者: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还是教“xia”的。

张本义先生:就这几年已经强行改成“xie”了,这就是普通话霸权主义,虽然规范了读音,但却破坏了传统。你想“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白”本来是个入声字,读“bo”,如果读成“bai”,就变成了平声。“白(bo)云深处”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读成“bai”就变成了仄平平仄。这个“深”字应该用一个仄声,结果作者用了个平声,“白(bo)”字应该是一个平声,作者用了一个仄声,格律是相就的,这样就有起伏的变化。“白(bo)云深处”,“白(bai)云深处”,这完全是两种感觉。

现在的普通话是北方少数民族进来以后,学中原的话没学好,把许多东西给丢了,但是中国八大方言中七大方言还保留着入声,就这北京话和北方话没有,结果这一下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在传统的诵读上,它有时候会在仄音后面加一些衬词,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啊”,可以加一个“啊”字,为了音节和感觉这是可以随便加的,但在普通话朗诵里这是不允许的。

第三点,讲究破读。一个字有多种读法,异读,这就叫破读。我举个例子,《弟子规》里有一句话,“出必告,反必面”,现在的学生都念“gao”,可是“告”字在这里念“gu”,一定要念“gu”。读成“gao”是“知会、告诉”的意思。读成“gu”是“请求”的意思。下对上、卑对尊、少对长的情况下,一定是念“gu”。上对下、平辈可以念“gao”。如果读成“gao”,就完不成礼仪这个过程。这个字如果不破读,这是怎么得了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传统礼仪都丢了,因为我们压根就不知道经典是怎么做的。

汉字一个字有多种读法,最多的一个字十几种读法,我们现在一规范,变成三、四种读法,但是我们知道,汉字的音形义是一致的,声音变了,意思肯定就没有了。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讲究读音,读古书必须这么讲究,不讲究你就读不懂它的真实含义。这就是吟诵和朗诵的最大区别。

第四点,讲究依字行腔。依字行腔就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平仄、叶(xie)音、破读、依字行腔掌握好了,古诗文根本不用去背,古代人写诗就不背格律,写完了以后就哼哼,觉得对了,格律就对了。现代人拿格律往上填词,还背枯燥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些规律,背着背着就背乱了,很难。这就是倒果为因。其实古代《道德经》《周易》、彖辞、戏词都在韵,都是唱的。中国古人念书的方法,在一百年前全部是唱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不论是古诗还是古文,全是唱的。

吟诵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读书方法,而且读古书必须吟诵,不吟诵你就理解不了,而且还会越理解越偏、越远。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之内

凤凰网记者:您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呢?

张本义先生:我们要反对伪国学,保持清醒头脑,扎扎实实地学习经典、研究经典、点校经典,一切从经典原义出发,反对当年朱子所诟病的没有根柢的虚说议论之学。古籍的字都读错了,再怎么解释都是错误的。现今很多地方不去认真深究经典原意就乱发无根游说之论,这不是继承和弘扬国学应有的态度。归根到底,是现在的人没有敬畏之心了。

不会诵读,结局就是你和真正的经典越来越远。比方说俄罗斯的名歌《三套车》,有一句歌词,“这匹可怜的老马,它跟我走遍天涯,可恨财主把它买了去,今后的苦难在等着它,并且挨着伏尔加河,加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唱着友谊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你看这可怜的老马,它跟我走遍天涯。”可是俄文的原文是“这可怜的姑娘”,这几十年,我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把“姑娘”生生翻译成了“老马”。如果你根据这个错误的翻译,再解释这个老马怎么可怜、怎么忠诚、怎么有深厚的感情,你越解释,离原文的真实意思就越远。

吟诵不是艺术,当然好的吟诵家,可以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但吟诵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不学习吟诵你就不要研究传统文化。

清代大学者戴震先生说过,“经之者至道也”,“经”是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之内。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谓“文以载道”,是说经典文词是承载道义的关键。“所以成词者字也”,能够组成一句话的是字,只要打通了字词本义,则可循序进入中华文化的殿堂。“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学习经典、阐释经典关键在字。

中国典籍的基础是在字上,以往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文字训诂的功夫。古文的信息非常准确,比如,“瘫痪”,古人左边身体坏了叫“瘫”,右边身体坏了叫“痪”。比如,“衣裳(chang)”,“衣”是上身,“裳(chang)”是下身。比如,“沐浴”,“沐”是洗头,“浴”是洗身。

现在我们都讲要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弘扬的是什么样的传统?什么是优秀传统?这个优秀标准由谁来鉴定?毋庸讳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当中都有糟粕,当然包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绝不能不作深入了解就轻言某某是糟粕。汉字是世界上优秀的文字之一,可是100多年来,钱玄同、赵元任等曾主张要消灭汉字。新中国成立后,走拼音化道路曾经作为国策,当时认为汉字是阻碍民族发展最大糟粕,必须消灭。现在仅仅简化了汉字,就使得古籍歧义丛生。所以我认为,当下我们首要的任务是端正态度,先在原原本本的继承上下功夫,不要轻言说什么是优秀,什么不是优秀。

用吟诵方法读《陈情表》会哭

凤凰网记者:辽南吟诵和其他的吟诵有什么区别?

张本义先生:首先,辽南吟诵是北方话,接近普通话的北方话。第二,它是金州的南金书院和复州的衡山书院古代的读书方法以传统传承下来的。实际一个地区一个读书方法,因为语言不一样。客家人读书你都听不懂,但是非常好听,因为客家话它八音具备,它是真正的中国话,客家人是真正的中国人。

辽南吟诵是根据辽南方言而来的读书方法,胶辽官话中还保留了一些古代读音,特别是入声还保留着。比如说“白云”的“白”、“绝对”的“绝”、“菊花”的“菊”、“竹子”的“竹”,现在都是阳平,但这在古代都是入声字,这在辽南读音都保留着。除此之外辽南吟诵和北方的吟诵没什么更多的区别,就是这个地区的一种传统读书方法而已。

凤凰网记者:现在全国有多少这种吟诵派别?

张本义先生:有多少方言,就有多少种吟诵派别。一个地区一个样,就同一个方言区一样也是千差万别。

凤凰网记者:其他吟诵派别有没有像辽南吟诵这样,有传承人?

张本义先生:也有。

凤凰网记者:这些吟诵传承人之间,是不是互相会有一些切磋?

张本义先生:我们有一个中华吟诵协会,有时候会开学术研讨会。

凤凰网记者:用吟诵这种方法读书又有什么益处呢?

张本义先生:吟诵不是表演,而是一种读书方法。你像京剧,比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因为张生是读书人,所以他的表现全是,“我说小姐,小娘子,”它是文读的声调。而红娘因为是下人,没有文化,她就用京腔,“我说小姐”,是白读的声调。文人吟诵是要读书面语的,必须有文读方法,该叶(xie)音叶(xie)音,该破读破读,该入声入声,该依字行腔就依字行腔。

自从五四以来,人们觉得凡是传统的东西就是迂腐的,电视、媒体都大加鞭笞,把好的传统也给丑化了。一说吟诵就是摇头晃脑,其实就算是摇头晃脑也不是现在人们理解的那种摇头晃脑,古代书生的摇头晃脑是他自己的脑子像打韵律似的,它那种是真正的明白了意思。过去老先生常说,你看这个学生,他明不明白这个意思,你就听他读,他读的阴阳分出来了,又有金石之声,阴阳顿挫、徐急缓慢都清晰明显,那么他就是读明白了,读明白了感情自然就上来了。

用吟诵读《陈情表》,听了的人都会哭,用现在的朗诵很难,因为破坏了音节,就破坏了原来的意境。像《滕王阁序》,特别后面王勃写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那种悲伤、对人生的迷茫的时候,如果是吟诵调好好唱一唱,就算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也能感受到它那种深沉的情绪。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是现在这种读法,而是吟诵。

吟诵简单说,是一把进到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一把钥匙,你有了这把钥匙,你就可以进来,甚至拿手摸一摸、看一看,真正的欣赏。如果你没有这一把钥匙,你只是趴在窗子上往里望,你进不来,差别就在这里。

汉字是解开中华民族所有文明的密码

凤凰网记者:您认为重新推广吟诵,教育部、学校、老师、家长分别需要做哪些努力?

张本义先生:首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很多官员不懂,所以就不重视,不但不重视,还强行用行政的力量妄改古音。第二,要认识到,吟诵是读书的必须手段,而不是艺术。现在一提吟诵,就是大家表演跳舞唱歌,太形式化了,虽然当年王阳明教育孩子就是要唱、跳,但那是吟诵最高境界,是吟唱。第三,要有好的教材。第四,要加强师资。这个不要着急,着急也不行,得有个过程,至少得两年、三年,经过共同的努力,有可能培养出一批人,就往下复制。

如今,国学热迅速升温,各种培训、讲座和出版物铺天盖地。现在遍地都在做国学培训,都在点校古籍,可是国学经典被冷落了100多年,能符合要求的教师现今有多少?能点校古籍的专家学者还有多少?一些古籍出版物,有的已经到了不能看的程度,不仅鲁鱼帝虎,错误百出,而且鱼龙混杂,贻害四方。

汉字是解开中华民族所有文明的密码,有教养的中国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从汉字开始的。汉字书法美的标准是典雅冲和、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这也是东方审美的最高标准。古人讲究“养正于蒙”,从小练习书法是培养孩子浩然正气的最好途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四五千年而不中断的文明,跟汉字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不能把青少年书写水平下降全部归因于计算机的普及,还是应该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不重视,导致年轻人不想写汉字,不会写汉字,甚至不屑于写汉字。现在有些人崇洋媚外的心态很重,以至于出言欧美化,虽然在科技、经济等方面,欧美确实比我们先进,但他们在文化方面粗糙得不得了,跟中华文明比相差甚远。

古人说,“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在古代写字可以用来“干禄”,字写得好甚至可以直接做官,写不好参加科举考试都不会被录取。人家看了你的字,就能大概知道你是个什么人,如果字写得非常潦草,肯定认为你不严谨,且作事不可靠。历史上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绝不只是简单地会写毛笔字。他们往往同时还是大学问家,无不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着力于“事功”。现在孩子们写不好字,也不能怪他们。我们不要把书写仅仅看成脸面的问题,它关乎到青年人对汉字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我们应该把书法教育纳入到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必须在学校里完成。现在我国小学一般每周只有一次书法课,还经常被占用,师资力量也有问题。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对本国文字如此地不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比较重视孩子书写问题的家长,只能到社会上去学,而社会办学又良莠不齐,监管不力,也使得中国书法美的标准遭到破坏。

《孝经》思想很深刻,是儒家经典之一,但是现在一说《孝经》回家都给爹妈洗脚,就是煽情,太流于形式了。《孝经》开宗明义讲,“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牵涉到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

学习传统文化最忌讳速成,大家就实实在在的做事,一步步的把传统找回来,传统中断的事情太平常。像我这个情况很少有,像我这个例子是很少出现的,我家四代中医,我又是生活在古城金州,是辽南一千年的古城,文人荟萃,我爷爷活着的时候,举人、秀才、进士都是我家的常客,因为我爷爷是非常有名的学者。我父亲也是一个中医大夫,家里天天都是读书声,我从小在父亲怀里抱着的时候,他背这些药性、汤头这些歌诀,我就听着。后来老先生教我读书也是用这个方法,写字都是用最传统的那种私塾教育方法。我自己本身又爱好这些,一直爱好了60年。我说我脚踩21世纪大地,我头上够得着大清国,教我的先生都是大清国的人,所以说像我这种情况,现在很难复制。

我不敢说我自己天资好,理解比别人好,但我这几十年真正下过大功夫,研究过这个,这样很不容易,这是比较偶然出现的,像我这种,所以一般的就断了。现在像我这个年龄很少有读古书的,我写字也是,都是一笔一划,正经写字,不是现在群魔乱舞,我是和文人写字是一样的,因为书法是中国文人的理念,不是现在用来吹、敛钱的。做文人的标志是什么?不仅你要有学问,最主要你得有担当,得为社会做事。儒家的思想是什么?是要为社会做事,这是儒的本意,儒家思想讲究中和,讲究典雅,讲究王道,“内圣外王”,“内圣”自己修去,“外王”主要是把和谐的思想用来治理。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儒家思想都是有担当的,而且都能为国家献身,为社会做事,这是儒家讲究的“知行合一”。

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的“缶”用错了

凤凰网记者:您觉得学习吟诵,对推广国学和儒学有什么帮助呢?

张本义先生:吟诵是一把钥匙,而且中国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里头,实际上国学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我们先人留下经典里边,你读通了经典,你就掌握了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主要精华。

读经很重要,读经你就得研究经,学习经,学习怎么学习?就要学习吟诵的方法,这是几千年来读经必须的手段,它的用处是极大的。如果大家都不读经了,你就永远理解不了中国。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文化变异了?比方说这个所谓唐装,现在说唐装是中国地道的服装了,其实不是,在中国文化里,中国的衣服都没有垫肩,都是宽衣大袖,有了垫肩的唐装根本就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东西。

像张艺谋那个奥运会开幕式击的那个缶,历史上就没有那个物件,缶不是那个东西,缶是瓦盆瓦罐,它那个东西历史上就没有,你说是真国学还是假国学?弄了半天假的变成真的了,有什么用?你学这样的东西有什么用?再者说,缶是死了人才击的。庄子老婆死了,击缶,“踞坐击缶而歌”,惠子去看他,他对惠子看不起,敲着瓦盆唱,这些土瓦盆瓦罐叫缶,根本不是张艺谋做的那个东西。那为什么要造这个假的缶,就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弄不清楚真正的经典到底是什么了。

孔子三千弟子出场,穿的衣服也不是中国古代的衣服,你为什么不能穿孔子那个时代的深衣,跳八佾舞,把真正的国学拿给世界看?8月8号那天晚上看完,我生气的一夜没睡觉。

要学就学原原本本的真正的经典,你不了解文化,不理解经典,你就必然跑偏。再这么下去,中国的文化一定是变质的,更可怕的是现在打着国学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西方普适价值观。

今天的中国历史,是古代中国的延续,你不知道古代的中国,你就管理不好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中国的文化它是口耳之学,是口口相传,心心相授。

服装不是小事,牵涉文化认同

凤凰网记者:您刚才提到加了垫肩的唐装不是中国传统服装,我看您全身上下穿的都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饰,您是平时就喜欢穿传统服装吗?这样的服装跟您书法家的身份还很相符的。

张本义先生:不是喜欢,我从来不穿西服,平常也都是这种。这也不是为了符合我书法家的风格,我主要是文化认同问题。我觉得作为现代人,应该认同自己祖先的文化。有时候出席一些正式场合,要有同事说,必须着正装,我肯定不去,因为我是不穿西服。西服也不是正装,燕尾服才是正装。

中国没有唐装这一说,我这是马褂,这实际是胡服。胡服是清代为了作战方便这么穿,实际上真正的汉服都是深衣交领的,但是胡服也比西服强,毕竟是中国服装。因为服饰太重要了,“服”和“侍”是一个字,伺候人,中国讲究五服,老人死了,随着血缘关系的远近,有五种丧服,说五服之内,从己身开始,上五服、下五服正好是九族,“忠烈九族”、“九代血亲”这种说法都是用服装来标志的。中国对服装最重视,它是牵涉文化认同的,可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去挖掘、去研究、去继承,不能继承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谈到书法,我现在就是当一个书法家,我感觉我很可怜,如果现在让我就是一个书法家,我会觉得我很可怜,我跟他们大字识不了多少的一样。过去的文人谁不会写字,比现在哪个书法家差,结果现在认识不了几个字,就群魔乱舞,然后美其名曰,有人吹捧这是书法家,最好混个书法家主席混一混,钱就来了,有什么用?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有什么用?学习书法并非只是为了写好字,真正的目的,还应是通过这种特殊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学习知识、熟练技巧、磨砺意志,陶冶情性,升华品位,完善人格。日本将书法称为“书道”,我认为比较准确。因“道”与“法”相比,更具有文化内涵,更接近这种写字艺术的本元。因为“道”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纲领,它投射到书法上就是“书道”。它要求书家首先写好字,其次要有持恒高远和宁静的文心,温柔敦厚和润籍的境界。我们未必也改称“书法”为“书道”,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书法艺术决不单单是书写文字的技艺和方法,书法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更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准宗教。古人对于文字和书写都怀着敬畏之心,甚至将书写过程也当作准宗教仪式来对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关系到民族生存权

凤凰网记者:学生学习吟诵有什么益处?

张本义先生:学生学习吟诵益处太大了,而且越小越好。中国讲究小学,那个小学是什么呢?主要是在讲究启蒙阶段,中国教育最讲究启蒙阶段的教育,而且越小越好。因为等到10几岁以后,恶习形成了,想改尤其难。小学功夫,按朱子说是“洒扫应对进退”,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行为,那都非常有规矩的,从吃饭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本性。

茶道也是这样,茶道的本意不是表演,是自己内心静修的过程。现在一说茶道、吟诵,都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做作。人们都趋向真,烦恶假。朗诵越做作,鸡皮疙瘩起得越多,可是吟诵就非常美。

凤凰网记者:除了学生需要学习吟诵之外,成年人需不需要学习吟诵呢?学习吟诵对于成年人来说有什么益处?

张本义先生: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优点,小孩的记忆力强,可是理解能力差。其实,古代有很多大学者都是十几岁才开始念书。成年人学习确实容易忘,但事实是现在的人都不温书了,你看那个和尚每天早上念《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谁不会背,只要学佛都会背,但他还是要天天念,天天温习,只要你每天温习,你就忘不了。

凤凰网记者:您觉得推广儒学、国学,对当今这个社会有什么意义呢?

张本义先生:首先文化是民族的的根本,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比中华文明还早,希腊文明、印度文明,都比中国文明不差,但是都没有了。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一个根本性的东西,所以如果文化变质了,文化没有了,这个民族在历史上肯定就没有了。

中国如果不重视自己本民族文化学习、继承、弘扬,那么结局是,这个民族就变质不存在了,一定是这样的。而且我们现在是甘心情愿的学习西方,觉得西方比我们自己好,为什么出现这个?是因为对中国古代的老祖宗东西不知道。文化是关系到民族有没有生存权的问题,儒学是在国学当中最有代表性的,纲举则目张。中国文化如果研究透了儒学,就基本上研究透了。

凤凰网记者:您在白云书院推广吟诵这十多年来,您身边的这些学校、老师、家长、孩子对吟诵普遍持什么态度?

张本义先生:欢迎,但是就觉得掌握这个方法比较难,因为太陌生了。我写的《吟诵拾阶》这本书的序言里,我第一句就说“本来不应该有这本书”。本来就不应该有这本书,因为什么呢?过去谁不会呢,结果现在这么一说,往往说的让人觉得难了,实际你跟着老先生,十天半个月就全会了,老先生念,你就跟着念,至于为什么,你不用管,跟他念,你就会了,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

凤凰网记者:吟诵这些年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情况是什么样子?

张本义先生:国内现在有一群有志之士在推动吟诵的发展,我十几年前就在做这个事情,那时候2003年, 2004年我就把吟诵队伍带到日本去了。我创办的白云书院已经免费培养了6000多个读经的孩子,这些孩子很优秀,再过若干年,很可能成为社会中坚。国内台湾的吟诵发展也不太好,但是比大陆要好一些。

国外吟诵发展的很好,没有断,日本大概有一千四百万吟诵爱好者,还有很多以吟诵为业的吟诵教师,日本各地都有吟诵教室。韩国也是,发展的非常好,没有断。

记者:您对教育部推广国学进入中小学课堂这件事怎么看?

张本义:举双手欢迎,中国的传统再不抓,这个国家就不是中国人了,文化就变质了。当一个民族灭亡,它的下场都是会很惨的,就是被压迫,古今中外毫无例外。

记者:您认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有什么帮助?

张本义:帮助大了,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的美、东方的美就是典雅充和、温柔敦厚、内敛,中国文化是包容、和谐,王道,崇尚文治。西方的文化是外拓的,张扬的,中国文化讲究内敛,讲究自行,讲究内圣。像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所有的学问都是为己,修炼自己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圣人,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