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老师“搬家式”支教感动长海

首页 > 

地方

 > 辽宁

 > 女老师“搬家式”支教...

女老师“搬家式”支教感动长海

接到支教任务的时候,她的女儿才7个月大,9岁的儿子读四年级,母亲也已经70多岁。丈夫在异地工作,如果她走了,家庭的运转就瘫痪了。可海岛的师生在盼望着她,支教的事情不能耽搁,该咋办?36岁的胡晓华老师毅然带着俩孩子和老母亲,踏上了开往海岛的那艘船……记者实地采访发现,以胡晓华为代表的海岛支教老师们在长海县的讲台上辛勤耕耘,有力地支援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名师拖家带口上阵支教

36岁的胡晓华老师来自甘井子区新甘井子小学,为辽宁省骨干教师、甘井子区首席教师。去年,甘井子区和长海县达成对口帮扶协议,胡晓华作为名师赶赴长海县獐子岛中心小学支教。胡晓华说,当时有人劝她放弃支教,因为她的小女儿才7个月大,大儿子9岁,老母亲已经70多岁。胡晓华的丈夫在瓦房店工作。如果她走了,年幼的儿女和老母亲将无人照看。

面对海岛师生的殷切期盼,胡晓华决定,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也要去支教。因为,她本人还是省综合实践学科教材的副主编,对于帮助海岛开展综合实践学科,使其能够尽快地和省市先进理念接轨,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受地域条件限制,长海县难以及时获得最新的教学信息,教育方法、教学理念较市内学校明显滞后。

胡晓华老师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儿女以及老母亲上岛支教,并且家属食宿自理。胡晓华说,她最多一周上过26节课,每天回宿舍给女儿喂奶都利用中午和放学时间。她和孩子被海风吹得脸通红,这也成了融入海岛的标志。受饮食、气候等影响,胡晓华犯了关节炎,但她还是用肿胀的双手为孩子们批改作业。

支教老师倾情付出感动长海

胡晓华老师的付出,感动了长海师生。胡晓华居住的宿舍阴冷潮湿,獐子岛中心小学的老师们自己从家里拿来被褥;当地老师又怕胡晓华的儿女水土不服,把桶装水扛到她位于5楼的房间里。看到朴实的海岛人,胡晓华感觉到,当初她的决定是对的。

事实上,胡晓华的经历只是支教老师队伍的缩影而已。同样来自于甘井子区、同样36岁的邹晓楠老师,支教的学校是大长山岛镇小泡子小学。支教期间,邹老师写下了2万字的支教日记,记录了她在海岛上的生活。学生学会一个新知识,她由衷感到快乐。她和在市内就读一年级的女儿通电话时,女儿因为想妈妈而哭泣,邹晓楠也抑制不住泪水……

对口帮扶工作有力地提升了长海县的教育质量。截至目前,长海县各中小学共派出进城培训学习教师20批,每批20人,共计400人次,占专任教师的50%;接受甘井子区支教教师4批,共计141人次(含副校长2人),大连市第二十高中教师60人次,接受大连教育学院进岛研训教师60余人次;县职业中专接受大连旅游中专、大连女子职业中专和大连轻工业学校教师6名。

记者手记

支教光芒背后的普通女人

胡晓华是个普通人,站在人群中是那么不显眼,以至于转身就会消失在人群里。但如果你听过胡晓华老师的课,你会一辈子记住她――只要站在孩子中间,她的身体似乎突然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光晕,这种影像留给记者如此美好的印象。这缘于她精湛的教学技巧,缘于她对孩子的爱。采访结束,胡晓华老师乘船返回大连时,几名孩子拉着胡晓华的手,恋恋不舍,就像拉着自己妈妈的手一样。孩子们说,他们特别爱上胡晓华老师的课,他们通过支教老师的讲述,也更多地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当地孩子们都在盼望着,有更多的老师能到海岛上,帮他们去追逐明天的太阳。 半岛晨报、海力网

首席记者满文飞 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