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缓解“择校热”

首页 > 

地方

 > 四川

 > 成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

成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缓解“择校热”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成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主要做法如下:

一、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主要措施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目的,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是推进教育规划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办学分割格局,把全市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布点规划。按照“幼儿园小学就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要求,统筹规划、合理调整、科学布局城乡中小学校点。

二是推进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实施中小学教学装备满覆盖工程,按照现代教育需要,建设达标运动场地,配置现代教学仪器,推进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农村中小学校舍面积和技术装备达到甚至超过城区水平。

三是推进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按照“支持城区、补助近郊、扶持远郊”的要求,加大市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和比例,新增教育经费优先满足农村需求,目前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已达到城市标准。

四是推进教师配置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教师县管校用制度,有效消除城乡、区域之间教师交流体制障碍。实施中小学校长定期轮换和教师跨区域交流制度,每年各选拔40名城区和农村学校校长交叉任职。推动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实施高校毕业生支教计划,建立每年培养100名定向免费师范生制度。

五是推进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满覆盖,促进名校进山区、园区、新区,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发展水平。建立城乡教育互动联盟,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遴选130所优质学校与169所农村学校深度结对,选拔7175名骨干教师与农村教师、青年教师结为师徒。

六是推进评估标准城乡一体化。制定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制度。统筹制定市、区(市)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定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度、城乡教育均衡度、公平度等评估指标,并进行考核。

二、加快缓解“择校热”的三个主要做法

一是缓解城乡择校。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城乡教师大培训大交流工程和农村教师集中居住工程的基础上,2010年启动实施“常青树”计划,面向全市招聘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并平均给予每人每年4.2万元的补贴,帮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水平。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从根本上缓解了城乡择校问题。

二是缓解区域择校。在实施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和名校集团战略引领下,以全国知名的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等优质公办名校为龙头,采取领办、合办等形式,在城郊接合部、卫星城大力发展优质义务教育,建立了58个名校集团,近郊义务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同时,鼓励民办教育品牌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和成都七中嘉祥学校等优质民办学校在城郊接合部和近郊新建学校20所,吸纳学生6万余人。通过科学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城区和近郊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均衡,有效缓解了区域择校问题。

三是缓解校际择校。今年,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推进机会公平,新生入学实现从“先划片再登记”到“先登记再划片”转变,学校所有新生入学学位公平面向符合条件的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石室、七中、树德等优质学校初中新生全部微机摇号入学。推进程序公开,及时在社区、学校和媒体公开相关信息,做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和结果“五公开”。推进结果公正,学校、社区、乡镇(街道)等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入学计划、程序和结果,将区(市)县就近入学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全市目标督查,重点整治学校大班额和超班数招生行为,严格问责拒不整改的学校。通过缩小校际办学条件的差距和改革新生入学制度,切实保障了学生公平入学,有效缓解校际择校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将我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