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发布了《2013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3年,我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4%,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分别为88.7%和79.4%。对比数据,很多数字明显高于本科生。
尽管中职生不愁工作已成近年来就业市场较为明显的态势,但我市中职生三年平均就业率高达98.4%依然出乎很多人意料。根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披露,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9%,其中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仅有67.4%,中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近30%,如此差距令人震惊。相较于大学教育,中职生教育周期短、入学难度小、花费数额少。如今,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季”,中职生却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两相对照,中职生就业率的成功“逆袭”,无疑为社会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广大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学校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注重与市场需要的主动对接。在不少地方,“技工紧缺”与“大学生过剩”并存的怪象已持续多年。究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需求不相适应。中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往往紧贴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而一些大学却自我感觉良好,喜欢“关门办学”。要么在专业设置上很少考虑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真正需求,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分析和趋势研判,要么仅仅根据现有资源“惯性”操作,设定招生规模,要么不顾实际需要,对热门专业盲目跟风。前几年大范围的高校扩招举措更加剧了供求失衡现象,使得学生培养有“产量”没“质量”,以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承受能力弱,成为企业婉拒的对象。
启示二,破解“就业难”困境尚需社会转变就业观念。中职生就业率之所以高,源于他们自我认识比较清晰,求职方向相对明确,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拿得出手,吃得起苦。与之相反,不少高校毕业生和家长却往往抱着“一步到位”的陈旧就业观念,把就业目标聚集在高待遇高享受的行业岗位,总觉得当蓝领有失体面,到基层缺乏前途,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舍不得放下身段,最终限制了就业选择面。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看,数控、模具、机修钳工、汽车钣金等33种制造业岗位在目前市场上急需和紧缺大量技能性人才,很多用人单位“等着要人”,不仅直接就业率高,而且薪金报酬也超过平均水平。尽管政府部门为吸引这些技能性人才制订了相关补贴和奖励方案,但这些专业招人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由此观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已十分必要,迫在眉睫。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应坚信行行出状元、处处展抱负,要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所需选择合适岗位,通过脚踏实地,勤勉工作,干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要通力合作,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实现自我就业。
当然,在充分肯定中职生就业率成功“逆袭”现象的同时,也切不可对中职教育盲目乐观。应该看到,中职生就业层次不高,上升潜力不足,职业教育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待有效破解。如何既有利于促进就业,又有利于个人成长,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职教育,显然都大有文章可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