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
——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曾几何时,这样的例子上演了一年又一年——刚考上广西某大学的新生,入学时没有喜悦而是失望:“这算什么大学?和我们高中差不多。” 而一些重点高中的老师更是这样“鼓励”学生:“现在不好好读书,高考后你们就去读某大学!”
事实上,这些“某大学”已是广西自治区数一数二的拳头高校了。然而,在这样的心态下,各地呈现出一股“孔雀区外飞”的潮流——家长学生一味崇拜区外高校,导致区内高校生源不足,如此反复,形成了恶性循环。
确实,上世纪中后期,财政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学校规模小、效益差等诸多问题,困扰着广西自治区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工作者愁在眉头,忧在心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广西自治区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数量和办学质量取得双突破:一些院校生源连年爆满,甚至吸引了大批区内外重点线上考生;一批教学科研成果不仅走出广西走向全国,甚至迈向了世界……
大发展:
高校从10所到70多所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改革开放初期,广西自治区只有本科院校7所,专科院校2所,成人高校1所,在校生18135人。
回望历史或许寒碜,喜看今朝令人振奋:截至2007年,广西自治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达60.09万人,比2002年增长161.94%,其中在校研究生规模为1.51万人,比2002年增长277.5%,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了“大众化”的初始阶段。
高校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办学主体结构逐步优化。2000年以来,广西民族学院和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分别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置了玉林师范学院、河池学院、广西财经学院、钦州学院等7所普通本科高校,设置高职院校25所。现全区共有高校74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28所(独立学院9所),普通专科学校8所,高职院校3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7所。广西大学成为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成为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大学。全区14个地级市有13个设有高校,其中10个市有普通本科高校。民办高职教育超常规快速发展,形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广西自治区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在校生规模首次突破万人,达到10415人;到了2007年底,全区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个、博士点22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1个、硕士点4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种类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为1513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8人,硕士研究生14695人。此外,还有硕士专业学位在学研究生2169人。
广西自治区弹性学分制推进与改革工作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区共有18所普通本科高校、17所高职高专院校实行了弹性学分制,广西大学等部分高校已实行按学分收费,此举得到了教育部和财政部的肯定。
大变革:
从“三无”到百花争艳
没有一所重点大学,没有一个重点学科,没有一个重点实验室。这“三无”,曾是几代广西高等教育工作者心中的隐痛。
要建重点高校,树立起旗帜和榜样,提升广西高校的整体水平。“九五”期间,广西自治区抓住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契机,力促广西大学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高校行列。自治区党委、政府更是把西大“211工程”列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投入巨资进行重点建设。1997年,将广西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打造出广西高等教育的“航母”。1999年,广西大学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高校。
阳光雨露润沃土,根深叶茂木成林。广西大学不负众望,埋头苦干,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今年11月8日,广西大学80华诞之际,新老校友追今抚昔,感慨良深:这些年,母校变大了,变新了,变美了,教学、科研、升级、获奖的喜讯不断传来,随着办学实力的日益增强,西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西大的飞跃发展,只是广西自治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07年,全区高校有国家和教育部层面的科研机构17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99个、重点实验室9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11个,再加上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初步形成了从国家级、省部级到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多层次、相互支撑、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科研基地支撑体系。
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大为提高。仅“十五”期间,全区高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887项,获科技投入总经费13亿元,发表论文40161篇,有208项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占全区获奖成果总数的26%,其中获得一等奖以上的成果有10项,占全区的35%。2006年,广西医科大学一科研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2007年,广西大学等6家单位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高校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同时,各高校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广西大学和桂林工学院连续4年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区前两位。高校已成为广西自治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广西自治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
而“三对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极大提高了高校科技服务工作水平。“三对创新行动计划”指校市(县)一对一科技帮扶、校企一对一科技合作、校行(行业)一对一科技培训,高校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大力开展科技帮扶、科研合作、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等服务工作,自2006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随着“职教攻坚战”的展开,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绩突出:现全区有4所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两所学院进入国家计划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有7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4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大实事:
从“上大学难”到“一个不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考“独木桥”变得越来越宽,上大学不再像往日那样难了。然而,由于家庭经济等客观因素,另一“难”又凸显出来——部分贫困家庭无力送孩子上大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助学改革应运而生。近年来,广西自治区通过设立政府助学、奖学金,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勤工助学,开展特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全面建立了高校“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
截至07年10月底,广西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累计审批通过贷款45697人,贷款合同金额5.78亿元,实际发放贷款45247人,实际发放贷款4.4亿元。新机制的实施,使广西自治区国家助学贷款在审批人数、合同金额、实际人数和发放款总额等方面,均超过前4年总和的8-10倍。
尤其是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目标,并连续两年将此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列,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使广西自治区连续两年实现了贫困生上大学“一个不少”的目标,深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而更为可喜的是,尽管广西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1-28%的幅度递增,毕业生就业率却在全国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07年,广西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首次超过90%,实现历史性突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广西自治区高等教育进入了向质量大提高大迈进的阶段。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自治区高等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