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小学“零择校”调查:缺经费不能成借口

首页 > 

地方

 > 浙江

 > 浙江中小学“零择校”...

浙江中小学“零择校”调查:缺经费不能成借口

“温州市区的中学一年收的择校费就有7000万元,经济发达的县市每年能收上亿元择校费。”有知情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在回应这个问题时,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安晋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温州是一种藏富于民的经济。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被视为一种自力更生的措施。

因此,与入校挂钩的择校费成为了不少地方财政教育预算外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据知情者透露,过去义乌一年的择校费就有上亿元,兰溪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靠择校费,温州市有的人认为没有择校费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在这方面,义乌市实验小学校长金孜红感受更深。该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过去占地面积不到13亩,但要容纳1700多名学生。1999年当地政府决定投资1亿元建设现代化校园。

关于建校资金的来源,下发的第一个文件规定是,市政府投资50%,所处的江东街道投资30%,学校自筹20%。后因江东街道没有钱,又下发了第二个文件,市政府投资50%,学校自筹50%。没过多久,下发的第三个文件决定,市政府划拨20%建设资金,学校自筹80%。

政府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又要偿还银行贷款利息,最困难时候自己垫资10万元给建筑民工发放工资。据金孜红透露,过去该校贡献给财政预算外的“教育成本费”每年达3000万元,其中20%返回学校搞基础设施建设,直到2006年学校才把银行贷款还清。

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财政税源增长潜力有限的情况下,缺少了择校费这块预算外资金来源,个别处于“吃饭财政”情况下的县市在统筹安排教育经费时会受一定的影响。

以温州市为例,2012年常住人口912万,财政收入约为475.2亿元,用全省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支撑全省近五分之一人口的教育事业。鹿城区财政供养的人员约为1.34万人,工资福利各种支出人均10万元,全区就是13.4亿元/年,约占财政收入的35%。

于是,有的人认为,“零择校”以后校长最开心,财政最痛苦。有的人则担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发展面临“吃老本”的局面。但在义乌市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吴永华看来,社会上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义乌过去属于收取择校费的“大市”。该市每年小学生均办公经费400多元,中学生均办公经费700元的标准多年维持不变。2012年实施“零择校”后,财政预算外的择校费收入没有了,但市财政把高中、初中与小学的办公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2200元/生、1200元/生、970元/生。仅此一项,市财政增加了7000多万元教育经费支出。教师人员经费、专项建设经费也足额保障。

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方天禄说,实施“零择校”以后,失去的预算外择校费对杭州市1628亿元、宁波市1536.5亿元的财政收入而言,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两个城市也分别提高了预算内生均办公经费标准。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对此予以证实,取消择校费后,地方财政给教育的经费投入更多了。

温州市虽然每年失去了10亿元左右的预算外择校收入,但是,据该市教育局局长说:“教育经费支出是有法律保障的,根本不会存在把教师工资、生均办公经费与专项建设经费减下来的现象,对全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充满信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