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关于小学生留不留作业、留多少作业合适、控制主课考试次数等问题,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一半以上家长不放心娃娃不做作业,六成以上家长担心主科考试次数控制后,学生失去“意识约束”,影响今后小升初考试。(《绵阳晚报》2013年9月7日)
关于小学生减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几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曾连续下发过与小学生减负有关的文件(比如:禁止节假日补课等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始终处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者“深水静流”状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教育规律制度无法很好的贯彻落实呢?大部分家长反对减负也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大的方面说,是完善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处说,对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必将受到每一个小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大部分家长们却不“买帐”呢?其实,只要对当前很多地方的教育现状了解一下,完全可以理解这部分家长的心情,这种心情既有他们对当前教育的焦虑,也有对自家孩子的不自信。正如一些家长说的“孩子没作业了,每天玩电脑,耍手机,还不把孩子废了啊?”“娃娃耍得开心一点,少点负担,家长是乐意的,只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从小不训练考试本领,到时怎么过独木桥啊?”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改变教育现状的必然选择。教育部正在征求意见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更规范、更权威、更科学,其生效后,必将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但要想让这项规定出台后真正落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必须下深水解决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教育平等、教育均衡化的口号已喊了好多年,改革基础教育招生制度也已推行了好多年,结果如何呢?在一些地方,一些名师、优等生仍通过多种渠道源源不断的流向少数学校,让好的学校因有好的设备、好的师资、好的学生而更好,差的学校因缺乏设备、留不住教师、招不进学生而更差。再比如,素质教育已实施了很多年,但很多地方仍走的是“应试教育”老路,当然,高考制度不改革,这条目前唯一比较公平的道路仍然还得走下去。再比如:各地官办的、民办的、集体的、个人的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些不仅没有减掉学生的负担,反而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了负担……这些问题不解决,再好的制度也只能“看上去很美”。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孩子身上实现,都希望孩子将来在强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是家长们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愿望,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修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