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大学十几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在合成生物学全球顶尖赛事——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中,喜获金奖,并获赴美参加世界锦标赛的资格。这也是该校连续3年在此项赛事中斩获亚洲区域赛金奖。厦大校长朱崇实颇有感触地说:“学校近年来精心播下的实践教学的种子,开始渐渐开花结果了。”
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
大二暑假,借助“育苗”基金,厦大化学化工学院2010级本科生张力进入杭纬教授的分析化学课题组,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快速分析技术”课题研究。这段初尝科研的经历,“过程很累,但是收获很多。”她说。
2003年,厦大化学化工学院设立“育苗”基金,鼓励学生从本科低年级就进入实验室找项目、找课题。现在,每年“育苗”基金项目数近70个,每届参与学生140多人。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朱亚先说,“育苗”基金已成为该院学生科研梦想的“启蒙基金”和科研项目的“孵化基金”。类似的基金在厦大遍地开花,如“感恩南强基金”“天生我材创新基金”等。厦大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谢火木介绍,这些项目中,有的重在培养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有的则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索。
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陶涛表示,近年来,研究生院也相继推出了“优秀博士培养计划”“研究生国外访学与高水平学术活动资助计划”等系列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和举措,每年投入经费500多万元。本学期,研究生院还推出了“研究生励学奖励计划”,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竞赛。
搭建创新实践小天地
在距厦大芙蓉隧道口30米左右的一扇黑色铁门内,经常能见到一群年轻人在“RCS机器人队工作室”和“飞思卡尔智能车工作室”,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赵劲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和同伴们正在为明年的亚太地区机器人大赛紧张“备战”。“这些机器人全部出自厦大学生之手,机械结构是我们自己设计加工的,硬件电路是我们绘制印刷的,程序代码也是自主开发的。”
这个让赵劲和其他几十名同学“着了魔”的基地,是厦大众多创新实践基地中的一个。厦大还在校园隧道中建成了面向学生24小时开放的智能车、无人飞机等创新实践活动基地,成为学生创意的孵化基地。
创新实践基地的“触角”甚至延伸到了校外。厦大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等各种资源,将学生的创新实践基地开到工厂里、开到公司去。目前,厦大拥有各级各类实践基地近300个,每年可容纳学生近万名。
学术竞赛让学生变得更“抢手”
日前,厦大面向全校师生发出了一则通令嘉奖,表彰该校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代表队。厦大副校长邬大光说,学业竞赛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整场竞赛下来,学生们获得的人生体验是课堂内学不到的”。据悉,对参赛团队中的骨干队员,学校将在课程减免、学分转换、评优、保研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并根据每个参赛队员的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学分奖励。
厦大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旸介绍,院里“抢手”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学术竞赛经验丰富。学术竞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抓手。近年来,该院树立了“低年级重在培养兴趣爱好,高年级尽早接触科研”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本、硕、博“传帮带”的联动模式,并开设学术科技节、名师论坛等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浓郁氛围。现在,该院各系均面向学生推出了有自己专业特点的学术竞赛,累计近30项,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参赛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
今年初,厦大对全校学术竞赛形式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投入300多万元,整合之前各自为战、各自组织的学业竞赛,打造出55个面向全校学生且有不同学科交叉的学术竞赛。邬大光说,希望今后在国际国内的顶尖赛事中,能出现更多厦大学生的身影。因为,这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佐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