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透视考生多元心态

首页 > 

公务员

 > 国考透视考生多元心态

国考透视考生多元心态

通俗说的“国考”,正式的说法应该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招录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的笔试项目。

“国考”只考《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门,考试一天结束,但其“相对”难度,可能并不输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论坛):2011年国考共提供岗位1.6万个,但报名考试并通过资格审核合格的141万人,平均竞争比达到88:1。

2011年“国考”已于前日开考并结束,报考考生连续三年突破百万,“热度”不减。但有一个新现象:据上海媒体报道,上海地区考生出考率在86%左右,缺考率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加约3至4个百分点。山东、河南等地也出现类似情形。

当然,百万考生中也有人选择继续“死磕”,这次不行,下次再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想。

弃考者:竞争者太多

前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张凌(化名)弃考了。这原本应该是她第三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对即将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她而言,这次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次。“放弃的原因有很多。”张凌说,语气中并没有惋惜的意思。

她所报考的民政部某岗位共有1700多名考生报考,“1700比1,这概率和中彩票一样。”张凌说,“我对考上基本不抱希望。”她的专业是社会保障,这次能够报考的岗位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都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限制条件。她报完岗位后和同学一说,发现大家“不约而同”地报考了同一个岗位,“完了,一起做炮灰吧。”她的同学当时开玩笑说。

她弃考还有一个原因,是要跟随男朋友到上海工作,“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去北京。”

但她现在每天都还在坚持复习公务员考试,“读书看报做真题,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晚上上网投简历。”她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因为还想参加上海公务员考试,而且不少事业单位、企业的笔试题和公务员考试题有些类似。

在张凌看来,报考公务员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常规动作”,她身边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考过好几次,“一般是本科毕业考一次,研究生(论坛) 毕业考一次,加上地方公务员的考试,大家都身经百‘考’了。”张凌说,“我们最擅长的,也许就是考试。”

本科毕业的时候,张凌报考了广州边防检查总站,进了面试,却卡在了体检上。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张凌以本科学历报考了浦东干部学院,那是“考着玩,积累考试经验”。上周日的考试应该是她学生生涯最后一次“国考”,她却放弃了。

以后还会考吗?“那要看以后的工作状态和发展前景了……”她始终认为公务员是个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尤其在养老和医疗方面很有保障,这也许是众多应届生对公务员考试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

坚持者:屡败屡战已五次

26岁的王卓(化名)已是第五次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了,“考得不太顺手,觉得题目深了,尤其是数学题。”

第一次“国考”,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本科毕业后;第二次,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研究生一年级;第三次,研究生二年级;第四次,研究生三年级;第五次,工作4个月内,上周末。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是为了第四次的“练兵”,尽管那次考得不错,但仍有10分之差。

尽管有考生在微博中调侃地表示乐观:“不考个十次八次的,怎么对得起‘国考’这么高的头衔?”但真实世界中,王卓觉得,考了若干次的人生多少有些灰暗。

明年还考吗?目前王卓的打算还是考:“再考两三回吧。我现在住在单位宿舍,每天傍晚6点下班就能备考,想读多晚读多晚,同屋的哥们关系铁,不会介意。”

究竟为什么要考?“为了稳定的工作,也和我稳当的性格相符。”但现在的工作不也是挺稳定的事业单位吗?“现在工作在郊区,生活不是很方便,不太理想。”记者再追问:即使“国考”通过后,不是也可能被派往郊区工作吗……

王卓终于道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有官本位的想法吧。”

王卓来自河北某县城,家里人都支持他参加“国考”。高考成绩在县里名列前茅的王卓,本科成绩很不错,临到毕业,为了“双保险”,他一手准备考研(论坛) ,一手准备“国考”。“国考”失败,研究生倒是考上了,不过,由于英语差了一分,他被调剂到了不太喜欢的专业。这坚定了他继续“国考”、当公务员的计划。

如果耗费同样的精力发奋工作,是不是也很有可能发展得不错呢?王卓说,这个问题,最好的朋友也与他谈过几次,但他还是决定坚持考公务员,只不过,在坚持的同时尽量不耽误工作。

他今年8月刚工作,现在还处于熟悉业务的阶段,因此上周末的这第五次“国考”,忙得压根没时间准备。下一次,以及下下次呢?王卓说,他会制订严格的学习计划。

“我还是希望两者兼顾,当然,我也知道这很难。”

过来人:公务员只是份工作

现在回想2009年报考公务员的经历,小未(化名)还觉得那只是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毕业时恰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招聘市场一片惨淡,辅导员都急了,特别开会要求大家都去报名,毕竟报名费只要100多元,却多了一个选择。”

更重要的是,“像我这样的中文研究生,27岁,女生,自己向往的企业几乎看都不会看你一眼,就算你来自好大学又怎样。”在小未看来,正是越来越缺乏安全感的学生,一点点把“国考”捂热了,“当时,我们全班都报了名。”

对那些缺考学生,小未觉得很好理解,“除了一心要走公务员这条路的,当时大多数人在其它方向的努力一个都不少:网申,宣讲会,招聘会,加上写毕业论文,随时可能找到新的方向,于是弃考而去。”小未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对考试主力军应届毕业生来说,真正安心备考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少,大多数人都只是试一试,“既然如此,也可以不试。所以别看新闻报道说某岗位动辄报名录取比例千分之一,其实真正有实力的可能也就十来个。”

听小未说自己当时的考试成绩,确实不错。她报考的岗位,报名人数上千,录取7人,她考了第三。但以她自己的话说,“我的经验没啥借鉴价值。11月底考试,10月中旬才买好书,参加了学校的一个辅导班,讲了两天我才搞清楚公务员考试是怎么回事,后来基本每天保持3至4小时看书时间,持续一个月。”小未笑着说,“当时流行啥也不准备的‘裸考’,我们这样的算是‘比基尼考’,稍做准备,匆忙上阵。”

对自己的成功,小未的总结是“考试策略得当,加上有些运气成分”。笔试中,她直接将自己的最弱项数学一笔带过,将自己有把握的部分做足。面试前,没上辅导班的她又认真在网上学习前辈经验,面试时虽然按规定要回答的五道题,她只答了四道,但最终还是被录取,“顺利得有点超乎预料。”小未说。

最终,全班仅有小未一人考上了这份人人羡慕的国家公务员岗位,“当时很多人都眼馋,但如今一年半已过,回头再看,当时落榜的同学发展得也不错。”小未说,“说实话,我希望大家都能对公务员和公务员考放平心态。公务员也只是份工作,和其他上班族一样,都是一个大机器里的一颗小螺丝钉。它没有些人想得那么好,当然也没那么糟,甘苦自知吧。”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