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每10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就有35名是外来学生。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秋季,泉州市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招收外来学生继续呈剧增态势,在泉就学的外来学生达38万多人。
然而,等他们到了高中,又要转回陌生家乡,准备高考,这对孩子的学习和父母工作来说都不利。于是,一位来泉务工人员在泉州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做出了勇敢尝试:全国首创异籍高中班,请家乡老师用家乡教材,在泉州教家乡学生。但在目前的高考政策下,这只能解决异地高考“学”的问题,“考”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年仅泉州市就有2万多名外来学生必须转回户籍所在地陌生的学校准备高考。
泉州试水异地高考的探索,引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众多媒体的关注。17日—19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走基层第一手调查”栏目和《晚间新闻》“今晚关注”栏目对此连续报道,将镜头聚焦于我市晋江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异籍高中班,以及外来学生较为集中的晋江高登中学、泉州培元中学等学校,明确了重点、难点问题,明晰全国异地高考工作的方向,在全国各地和教育部门引起了强烈反响。
“如果各地都能像泉州一样积极探索,不断根据自己的特点试水异地高考,随迁子女或许就能够早日梦想照进现实!”央视《晚间新闻》主持人的“微评”掷地有声。
相关资料:2012高考每月大事备忘高考模拟试题历年高考真题大学查询数据库
“留住学生,就是留住家长”
来泉务工人员
办起异籍高中班
2009年首届异籍高中班学生只有40多人,2010年达到100多人,2011年再次翻倍达200多人……晋江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用实践证明了泉州在全国首创外省籍学生普通高中班模式,是有益的探索。
27日,记者走进这所“九年一贯制”的特殊民办学校,虽然面积仅有50亩,却容纳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2000多名学生,九成以上是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其中,异籍高中班尤为特殊,只招收四川、重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籍的学生,学生们的学籍挂靠在家乡的对接中学,所用教材也是家乡的,由学生家乡所在地的老师传授相应省份的高中课程。
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温玉泽也是来泉务工人员。1982年,15岁的他来到泉州,经过打拼从建筑工人一直做到工厂老板。他发现每年3月和9月,工人都会回老家帮孩子找学校,有些工人甚至为此辞工回乡,造成缺工,于是他萌发了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想法。经过教育部门批准后,2005年他创办了学校,先后开设了小学和初中。之后,他又发现,由于外省籍学生必须回乡高考,许多学生到了初三,便不得不回乡备考。
“留住学生,就是留住家长!”温玉泽又萌生了创办异籍高中班的想法。经过多方奔走,他在外省和本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把学生学籍寄放在户籍所在地的民办中学,以合作办学的模式,于2009年先开设了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籍高中教学班,2010年“请”来了四川、重庆的高中会考试卷,举行异地会考,2011年增设了湖南、湖北、贵州籍高中教学班,并实现六省一市初中、高中教育教学对接,满足初中学生无缝升学需求。
各个省份的班级学生数量不一,有的班级有五六十个人,有的班级只有寥寥数人,面对这种情况,温玉泽不以为意,而且很有信心:“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生源会上来的。”
“不让一名在泉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
泉州外来学生97%以上读公办学校
“不让一名在泉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对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积极探索,源于高度重视。2004年我市出台了做好来泉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随迁子女入学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以公办学校入学为主。各级政府除了保障校园用地、校舍建设、设备设施添置和维护等硬件方面的大量投入外,财政每年还投入巨额的教育事业费,今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将达到15.5亿元。泉州开发区一次性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校园环境优美、设备设施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专门解决区域内外来学生就近入学问题。
“目前,外来学生有97%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为保障外来学生及时入学,各级政府相当于建设了480所500人办学规模的中小学。”市教育局局长郑文伟表示,外来学生在泉州享有平等教育权利、教育机会,从2008年春季开始,在农村的外来学生基本不要交钱就可以上学,在城市只要交几十元就可上学,外来学生收费实现“零投诉”。我市解决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并获得国家专项奖励资金2亿元。
“在现行政策条件下,晋江市首创异地初中班、高中班,作了有益的改革尝试。”郑文伟指出,泉州市是全省外来学生最多、最集中的地区,面对外省籍学生需回户籍地报名参加高考的政策限制和教材一纲多本的情况,绝大多数外来学生不得不在初中二、三年就转学回老家学习,在陌生的故乡环境中成为留守学生。孩子高中不能在“第二故乡”学习并参加高考,给来泉务工人员带来了困惑,也给企业稳定劳动力带来了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异籍高中班的举办,省去了三年高中学习生活离开父母的许多不便和烦扰,也为他们父母的安心工作创造了条件。
相关资料:2012高考每月大事备忘高考模拟试题历年高考真题大学查询数据库
“已被列入教育部议事日程,期待新突破”
异地高考能否迎来曙光
异籍高中班,只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尝试。而真正实现异地高考,才是解决外来学生高考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外来学生和家长的殷切期盼。泉州异籍高中班破题之后,异地高考能否迎来曙光?
“异籍高中班改革,目前只局限在民办学校探索。”郑文伟认为,从实际操作情况看,异籍高中班教育教学组织难度大,如高中会考试卷保密,学生学籍挂靠等等,需要学生户籍所在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如果不是区域相对集中,学生很零散,要教授外省籍的教材,不太现实。同时,异地高中班的学生在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后,仍需回家乡参加高考,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学习和考试环境。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完成高中学习并参加高考问题日益迫切,破解异地高考的难题关键在于加快高考制度的改革,异地高考问题已列入教育部议事日程,期待国家高考政策有新的突破。
郑文伟建议,各省的学生可以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并参加高考,然后他们把成绩带回去参加户籍所在地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校招生录取;或者说以省为单位,教育部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按考生数量比例划一些名额给流入省份,比如说四川籍的学生在福建接受高中教育的有5000人,按比例,教育部多划一些名额给福建,由福建单列录取,这样也可以防止“高考移民”问题。
特写
“我从小学就在泉州读,我喜欢这里”
外来学生
更愿意在泉读书
去年中考,在晋江南湾中学就读的四川平昌籍学生王洪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晋江一中。然而,他在即将迈进高中的门槛时犹豫了:高考得回四川考,而课本不一样,如果不回去读高中,成绩能不能跟上老家的同学呢?思虑再三,在晋江英林打工的父母还是决定让孩子回乡读高中,不想离开父母的王洪惆怅不已。
在买回四川车票的当天,王洪接到了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举办异籍高中班的短信,不禁雀跃:真有这么一所学校,能让自己不用离开泉州,也能学到家乡的教材?第二天,王洪和父母赶到学校参观后,当即决定留下。“我从小学就在泉州读书了,想继续留在这里读,因为我喜欢这里,觉得很亲切。”王洪告诉记者。
听闻异籍高中班的开设,重庆籍学生冯君霞从南安南新中学转学过来读高二,她的妹妹冯君新也跟过来读高一,姐妹俩一起寄宿在学校,平时又跟重庆老乡们在一起学习,冯君霞觉得“有伴,很亲切”,“更喜欢留在泉州读书”,并盼望有朝一日,外省籍学生可以在泉州参加高考。四川籍学生梅克冰也觉得,“回乡高考很不方便”,为此,他特地从福州长乐中学转学到荆山,学校放假时可以经常到福州与父母相聚。
相关资料:2012高考每月大事备忘高考模拟试题历年高考真题大学查询数据库
留在泉州读书,是来泉务工人员子女共同的心声。他们大多数是跟着打工的爸爸妈妈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其中有许多是在泉州长大,对泉州有深厚的感情。“能把他们留下来,我们是很有成就感的。”荆山外来工子弟学校校长陈碧阳笑着说,调查表明,许多家长想跟孩子一起回老家,孩子的留下,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留在泉州,对缓解用工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能帮助老家的孩子,我觉得很有意义。”今年66岁的熊家海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仍旧令人敬佩。他来自江西九江,许多老乡在外务工,因孩子的读书问题而烦恼的人不在少数。他表示,泉州对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还专门开设异籍高中班,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为能将知识传授给家乡人而高兴。与熊老师一样,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帮助,七八名外省籍离退休老师远道而来,给异籍高中班的孩子带来了家乡的教材,传授更符合家乡考试重点的知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