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新鲜事
近日,记者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城乡中小学进行采访,了解到 两件新鲜事:
一件发生于地处郊区的大谈村。村主任赵丽奎把要上小学的小孙子留在本村小学上学,此举使他成为十几年来首位把孩子留到本村学校的村主任。问及原因,赵丽奎说:“我们把本村学校与市里热点学校进行了仔细对比,发现我们本村小学各个方面已经赶上热点学校,有的甚至超过了他们。”
一件出于井陉县南王庄乡割岭子村。村委和村民代表集体找到县教育局,主动要求撤并本村初中,把学生全部送到乡中。4年前教育局要求撤并,该村村民百般抵制,如今上门请求撤并,岂非怪事?一位村民言辞肯切:“乡中条件比村里好得多,我们希望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谈及 两件新鲜事,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韩保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我们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这两件事说明我们尽力缩小和消除教育不均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9年,石家庄市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
“一托二联盟校”效应:
在哪个学校上学都一样
韩保来此言不虚。这一切均缘于石家庄市2006年起实行的“一托二联盟校”改革措施。所谓“一托二联盟校”,即将市区一所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一所城郊学校、一所城区薄弱学校捆绑成紧密联合的“办学共同体”,以城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对口帮扶城郊薄弱学校;以3年为一个周期,3年后龙头学校再次更换,形成不同优质学校对城郊薄弱学校的第二次辐射。3所学校不仅要统一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还要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并且每年要交流教师和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共享联合校内各类教育资源。目前,石家庄市“一托二联盟校”改革经验已在河北省内全面推广。
小学讲托带,初中则推行共建合作,初中阶段的薄弱学校藉此逐渐摘下了落后的帽子。55中是一所位于郊区的中学,因办学质量低多年生源不足。与优质学校27中结成帮扶共建单位后,27中派一位副校长到55中主持工作,两校教师交流教学。学校的校风、学风很快有了明显改善,次年招生数量就比上一年增加了30%。
“学区一体化”模式:
农村学校与城里有一比
城市孩子均衡享受到了优质教育,农村孩子怎么办?2006年起,石家庄市推出了“学区一体化”模式,即打破农村地区乡(镇)行政区划设置,建立了以学区为基本单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在县域范围内,按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教育发展状况、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等因素,调整中小学布局,撤消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学校,改造符合规划要求但不符合标准的薄弱学校。同时,市教育局还推出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工程,并将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城乡初中学校,分配生比例由2008年的60%提高到2010年的80%,从政策上导向义务教育阶段生源的均衡分配。
井陉是纯山区县,村落分散。2005年,全县364所学校中,一校一师学校达74所,不足30名学生的学校近百所。校点多、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井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学区一体化”模式推行后,井陉县教育局按照“一个学区辐射2—3个乡镇,服务人口不低于3万人”的要求,将全县17个乡镇整合为7个教育学区。南王庄乡割岭子村部分村民原来不愿让孩子到外村上学。但几年后看到乡中建起漂亮的校舍,教师由于负担减轻更加精心教学,城里优秀教师也来农村交流,就集体找到县教育局,请求撤并本村初中,让他们的孩子都到乡中就读。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石家庄市共撤并中小学1056所,投入7.39亿元,新建和维修校舍93.5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化学校370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把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拉下来;而是填谷造峰,把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提上去,追求共同发展。“峰”的核心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教育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为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自2007年开始,石家庄市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提高培训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6万余人,占总规模的6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