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六中的四千余项学生专利,多数属于实用新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通常是对已有产品的形状、构造等提出新的技术方案)。
该校科技老师朱虹称,随着国家知识产权局提高实用新型专利门槛,近两年获批的学生专利数量锐减。此前该校学生每年获400余项专利,去年只有60余项,往年学生的专利通过率是90%,如今降到10%左右,今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为什么让学生钻研实用新型发明?朱虹表示,中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其科技发明创造多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用品的改造。正是出于这方面考虑,武汉六中于2003年率先在湖北中小学中将发明创造引入课堂,朱虹担任学生的发明创造指导老师。
多年来,随着自主招生的蓬勃发展,不少高校将科技创新素质作为报名门槛之一,据武汉六中统计,每年该校有200余名学生凭借一纸专利获得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报名资格。随着专利申请难度增大,学生报考自主招生或将受到影响。“自主招生确实给发明创造带来利好,但让学生搞发明不是全奔着自主招生去的。”朱老师认为,发明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得主胡博文体会到发明创造给自己带来的改变,这名原本对理化不感兴趣的文科女生,因为发明创造迷上了物理。她现在正在酝酿另一项发明。“原以为发明是科学家的事,都很高精尖,现在觉得生活中处处有发明的灵感,这比枯燥的学习更有意思。”她说。
朱老师担忧,专利申报门槛提高将会挫伤学生搞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毕竟获得专利意味着受到认可,学生搞发明和学习的劲头也会更足。
如今,“全国专利第一校”正面临转型,是否继续让学生搞发明是学校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朱老师表示,依然鼓励学生搞发明,将来会提高发明的“含金量”。学校要多条路走,不让学生依赖一纸专利,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展示科技创新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