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设区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委厅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现将《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执行。
二OO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巩固“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果,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把着力点引导到提高质量、增添活力的新追求上来,引导到提高“五率”、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目标上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决定,2009年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创新发展年”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和研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着力转变不适应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着力提高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总体要求:以各种“创新”活动为载体,突出实践特色。通过“创新发展年”活动,在全省教育系统努力营造“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达到“四个一”的工作要求(即:形成一种“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提炼一套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发展思路,取得一批创新发展的优秀成果,推出一批“创新发展年”活动先进典型);努力把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打造成创新型团队,把各级各类学校打造成创新型学校,把教师打造成创新型教师,把学生培育成创新型人才。
二、主要内容
“创新发展年”以“双十创新”作为主要内容,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在十个方面进行创新,各有侧重。重在引领思想,启发思维,走出切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教育行政部门。
1、教育观念创新。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事业观;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是更好地发展的教育政绩观。注重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稳定。
2、发展思路创新。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认真研究制定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义务教育的新追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重视学前教育,关注特殊教育。
3、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办学,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治理、学校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高等学校通过共建、校企合作等筹措办学经费。尝试实行“校董会”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向教育事业发展。
4、运行机制创新。根据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积极主动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探索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重点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考虑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产业、与企业、与就业、与工业园区等对接的机制,不断增强教育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促进教育公平的机制,重点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重点是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人群之间的教育差距;完善民办学校准入和退出机制,重点是规范和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
5、教育体系创新。按照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着力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打破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壁垒。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开放、灵活、方便的学习平台,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
6、培养模式创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7、评价制度创新。加强对地方教育工作及成效评价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研究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研究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8、招考就业创新。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阳光招生”、“诚信招生”。及时出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考改革方案,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把高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就业信息。加强高校和职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
9、行政管理创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创新。从“控制型”管理转变为“服务型”管理,从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放弃“不该管”的职能,强化“该管”的职能,将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10、队伍建设创新。着力建设善于创新的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和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特点的教师分配制度。进一步扩大高校内部分配自主权。科学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补充机制,妥善解决农村教师、“双师型”教师短缺和民办学校教师流动过于频繁问题。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
(二)各级各类学校 。
1、办学理念创新。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从以“教”为中心走向“教”“学”“做”并重、以“学” 和“做”为主的教学观;“听课是学习,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的学习观;“民主平等 、相互信赖、教学相长”的师生观。
2、发展目标创新。围绕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新追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精心谋划学校的发展。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各高等院校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在创新实践中搞好“三定”(定方向、定规模、定特色)工作,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
3、学校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办学自主、权责明确、资产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学校制度。通过制度和程序设计,强化学校的学术权力。健全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学校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种利益的行为主体都能平等享有权利、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承担责任。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要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独立办学新路。
4、育人模式创新。教学改革要回到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的结合。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勤奋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汇报演出、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机会,都应当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
5、教学内容创新。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教材、教室、学校不应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普通高中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要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活动课程。
6、技术手段创新。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音像电子图书、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学校的建设,把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媒体进行不同的组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7、评价方式创新。要认真研究如何科学评价教师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评价学生和学生的学业。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完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制度,实现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8、管理方法创新。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在学校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沟通、互动机制,让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考评,让学校更好地满足家长和社会的要求。大中专院校要探索建立教师学术评议会或教授评议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及职业倾向选择或改学专业。
9、教师自我创新。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10、学生工作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采取各种有效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社团组织建设,积极倡导学生自治,建立和健全学生自治组织,引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健康发展。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锻炼。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