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见
鲁教高字〔2009〕2号
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8〕21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教学改革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各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坚持分类办学的前提下,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努力办出特色,形成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需求
各高等学校要主动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将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拉动内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要发挥优势、凝练特色,加强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予以调整或改造,对就业率连续2年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连续3年不足50%的专业要暂停招生或予以撤销。加强新上专业论证工作,培育新的专业生长点,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制度。
三、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高等学校要认真总结学分制管理的经验,更新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学分制管理的需要。要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通过实施学分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课程资源,开设更多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质量课程。积极探索促进校际间教学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科研合作、教学及实验设施共享等机制,促进校际间的深度合作,使更多的大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大学相对集中的大学园区建设公共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共享教学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制度化。
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各高等学校要依据学校定位,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本科院校要积极推广低年级按学科或专业大类组织基础课程教学,高年级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意愿、爱好、特长以及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修读专业,组织专业课教学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在校生通过延长1至2年学习时间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构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积极构建系列优质课程群,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一批具有学科专业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优秀教材。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注重因材施教。高职院校要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各高等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和专业培训,确保毕业生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能够得到落实,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鼓励支持在校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加强实习实训管理,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各高等学校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切实优化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术行为,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导教师及时了解、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最新学术成果及时进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充实更新的教改机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带动作用。要把为本专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专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执教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70%以上,切实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科院校也要注意引进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八、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确定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和各类实用技能技术培训,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积极实施就业、创业导师制度,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面向基层、面向困难和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志向;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就业供求有效信息的搜集和发布,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特别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
九、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各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探索实行人才培养目标考核制度,根据学校类型、定位,主要考察其满足社会需求率、成才率和就业率等,对高职院校,主要考察其学生的就业率,并逐步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学校、院系、教师三级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二○○九年三月二十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