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12月26日人民网)
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市人口就总体就业情况而言,确实比农村人口拥有更多的机会。以职业素质而论,与城市本科生相比农村本科生从小所经历的能力训练显然有限。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积累,很难给予一个人开阔的思维和较强的协作能力。而这方面,城市本科生无疑拥有了比较多的锻炼机会。城市发达的市场经济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熏陶一个人的职业素养。这一点,在过去所起到的影响力有限,但如今分配工作制已经退出大学,刚刚跳出“农门”的农村本科生们,可能来不及进行这种提升,便不得不面对市场的竞争。
而从拼就业人脉来说,农村本科生显然也处于下风。本科生毕业后,多数面向城市就业。理论上,城市经济隶属市场经济,其就业理念应该强调平等。但理论很丰满,现实往往很残酷。诸如关系、人情等传统社会因素,仍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等条件下,一个农村本科生与一个城市本科生,对方录用后者,很可能仅仅是因为后者的家庭找了“关系”。
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均有违社会正义原则。尽管前者从表面上看是个人能力因素,但实质上这种能力差异源自起跑线上的不平等。显然,深受“农村支援城市”战略惠恩的城市,应当为此负责,对这样的局面进行某种反哺。对相关部门而言,这组调查数据的意义,不仅局限于一份科研报告,更应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按照“补偿性正义”原则,适度地把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及就业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更重要的是,在正在推行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做出某种制度安排。
至于所谓的拼就业人脉,显然属于“程序正义”的话题。从短期而言,这种互相拼就业人脉的行为不可避免。中国人素有人情世故的传统,一丝情面不讲,很难在这个社会办到。相比较而言,更加务实的做法,是把所谓的人情因素纳入制度的轨道,约定好一些共同的就业准则和行业规范,使之不能轻易逾越。这从国外的经验而言也有据可循。以研究生招生而论,国外不少名牌大学招收研究生,不但看重成绩,更看重学生的导师推荐信,这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而言,亦是“人情”的体现。但显然这种“人情”的基础确立在一个人的能力与口碑,乃至整个招生机制的科学性之上,而非基于素质以外的其他因素。而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说,社科院这组数据调查亦有启发意义,相关机构应借此完善关乎就业平等的法律与规范性文件,努力让法律成为保障就业平等的屏障,通过打击公务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招聘中明显存在的违法沾亲,遏制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不当招聘行为,为整个市场经济营造一个公平的气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