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小路,蜿蜒崎岖,狭窄幽长,铺满沙石。一位退休教师,白衣蓝裤,清瘦干练,目光清澈,十多年如一日,为群众义务修路。更多的人被他的精神感动,加入到修路护路的行列。
他就是近日被平顶山市授予“鹰城雷锋”荣誉称号的优秀共产党员、71岁的郏县安良镇高楼村退休教师高铁城。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让他发表获奖感言,他说:“党和政府给我的荣誉太高,我做的事情太小。”
一心一意 发挥余热
2000年,高铁城从教学岗位上退休回到老家高楼村。在讲台上忙碌几十年,一闲下来他感觉浑身不得劲儿,就寻思找点事儿做。
高楼村三面环山,通往外界的连一条能过架子车的路都没有,村民们只能翻山越岭。高楼学校的学生来自周边的高门垌、孙垌、高垌等村,孩子们上学要翻几道沟,爬几个坡,遇到雨天,沟深路滑,山路更加难走。
退休前,高铁城就经常背孩子们过河、过沟、过坎。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趁自己身子骨还硬朗,把学生上学的路修一修。当年暑假,孩子们上学的山路被雨水冲坏。高铁城下定决心,要赶在开学前把高楼村通往邻村的路修一修。
他着手准备:一把铁锨,一把镐头,两个荆条编的篮子和一根扁担。后来,又添置了撬杠、凿子、锤子等。
开路,垒路基,每起出一块石头,都得用很长时间。先是用镐头挤出来一条缝,再用撬杠把大石块撬松动,然后再把石块垫到路基上。为清除荆棘,他的手和脸常常被划出血痕。
路基成型了,路面坑洼。他就拿上铁锨,挑上篮子,开始挖土垫路。早晨,群山沉寂,天空刚刚露出亮光,他就带上工具、水和头天晚上老伴儿给他烙的馍出发了。夜晚,山村亮起盏盏灯光,他才扛着工具,拖着疲倦酸痛的双腿返回家中。
一米,两米……路在慢慢向前延伸,他的双手磨出厚厚老茧,风吹日晒,额头上的皱纹不断加深。
胃出了毛病,老伴心疼他,把他的工具藏起来,想让他歇歇。可他说:“不碍事儿,不干心里难受。”
常年坚持 愚公移山
高铁城的行动感动了高门垌村的乡亲们,许多男女老少带着工具也加入到义务修路的行列。看到乡亲们来修路,高铁城自掏腰包,买来香烟、糖块、啤酒慰问大家。
3个月过后,一条宽4米、长3000米的道路终于修通了。高门垌村过去只有3个学生在高楼村上学,路通后上学的学生增加了十几个。
2008年春,高铁城拿出3000多元租来一辆挖掘机,组织群众近百名,修通了从高门垌村通往孙垌村的山路。
2009年6月,高铁城支付2841元,租用挖掘机,用两天一夜的时间,修通了从高门垌通往高楼的另一条2公里的山路。
2011年4月,他花费1100多元,带领50名群众,租挖掘机修了全长1500米的路。随后,他带领大家又修了4条山路,全长达5公里。
2012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八,他带领群众80多人,6天打通高楼村赵河湾一条深沟。随后,他又出资4000多元,租2台挖掘机修山路3公里。
13年来,高铁城共拿出3万多元,组织群众投工3万人次,修通15条25公里的山路。原来的羊肠小道逐渐变成了能骑摩托车,开三轮车、拖拉机、汽车的道路。
苦了自己 方便群众
这个为修路勇于奉献的老人,在自家生活上却“小气”惊人。
他总是从地里摘些玉米、野菜、红薯叶回家吃;不舍得买煤,从山上拾些柴火生火做饭;他不会骑车,去趟县城,来回步行20多公里;不管是出门办事还是上山修路,经常穿一身白衣蓝裤。
他的家更简陋,三间小平房,与邻居家的两层小楼相比,显得低矮寒酸。屋里最显眼的,除了这次当选为“鹰城雷锋”时发的奖品大彩电,就数一屋子的奖杯、荣誉证书最耀眼。
“他把几辈子的力都出了。”高铁城的老伴儿马月妮说:“看着他这么拼命,我可生气,70多岁的人了,万一出点事儿咋办?忙起来中午饭也不吃,就喝点凉水吃点干馍。”
路修好了,高铁城又当起护路工。
铺垫路面,一锨锨、一镐镐、一车车的沙石和泥土成了高铁城最亲密的伙伴。夏季顺沟而泄的洪水将刚修的路冲得面目全非,高铁城就得扛上工具,把路上被水冲出来的沟壑填平;路基塌了,他就搬来石头重新垒,再挑来沙石垫好。
采访高铁城时,他正拿着铁锨从旁边的高坡上铲土,装进篮子里然后挑到低处,垫在路上再用铁锨铺平拍实。70多岁的他,三两下就铲一篮子土,装满两篮子,挑上就走。
一路上,村民都和高铁城热情地打招呼:“他可是活雷锋,他成天用自己的力、拿自己的钱为别人修路。”村民张富长说:“他不会骑车,也买不起汽车,不管去哪儿都步行,你说他是不是在为别人修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