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工资是比我高,但我不会去做保洁,因为心理上接受不了。”8月3日,记者连线陆畅通的儿子陆皓捷时,他如是说。
陆皓捷目前在济南一家卖场做电子产品销售。他说,其实很多岗位特别缺人,比如餐饮服务员、快递员等,但他不会去做。“我上了四年大学,去做这些活不仅自己受不了,父母也无法接受。”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陆皓捷认为,哪怕工资低一点,也要找一个“体面”工作。小陆心目中的体面职业,就是能进入垄断企业、政府机关、金融等行业工作,工作稳定,收入高,也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白领岗位。
“理想很丰满,毕业时大家都希望能体体面面,到环境轻松工资高的单位上班。但现实很残酷,能体面就业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毕业后最终都像我一样进了中小企业。”陆皓捷言语中透出无奈。
“其实大学生毕业后到中小企业,甚至干苦力,锻炼锻炼,没什么不好!”南京一家理财公司负责人钟海波说。别看钟海波现在是大学生们艳羡的“金领”,但他的第一份工作绝对称不上“体面”。15年前从南大生科院毕业后,钟海波当了3年擦鞋工。之后又重回南大读研,毕业后一直从事保险培训,直至成立自己的理财工作室。
钟海波坦言,擦鞋工、保险推销员都是被社会“不看好”的职业,但正是擦鞋工的经历,让自己对事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不要被自己的学历、专业、学校束缚了手脚,高学历只是告诉自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应该将‘做到一个领域的精英’为目标,而不是每天都在考虑做什么工作。从基层做起,大有裨益。”
无锡柴油机厂的维修科长董立广也认同钟海波的观点。10年前,董立广从江南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本科毕业后,就到无锡柴油机厂的一条装配线做维修工,很多同学认为他“白上了大学”。“当年厂里进了十几位大学生,我是唯一到车间当工人的,同学为我惋惜,同事料定我呆不住,只有我自己清楚找到了正确的路。因为当时我工作的装配车间装备了厂里最先进机器,很多设备都要请外国技术专家维护,我每天跟在这些专家后面学,收获非常大!”
经过一线历练,短短5年,小董和同事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装配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如今的小董当上了维修科长,成功进入柴油机厂的技术核心层,是同批进公司的大学生中晋升最快的一位。
董立广说,“其实,体面和不体面的工作是相对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岗位,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工作才算体面。”
遗憾的是,毕业生中像钟海波、董立广那样有明确就业目标的并不多,有的甚至宁愿啃老也不愿去做那些自己认为不体面的活,而更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则是面对社会一片茫然,不知自己该干什么。
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有一个大学生专业窗口,是根据这几年到民工市场求职的大学生不断增加而专门设立的。窗口老板严兆隆与来这里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打了多年交道。他说,主动到安德门民工市场求职的大学生,大多经历了多次求职失败,早已放下了“天之骄子”的身段。遗憾的是,虽然经历多次挫折,很多人仍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记者采访时,正巧来了一位大学生,说是芜湖信息学院毕业,学的管理工程,毕业一年也没就业。他称:“随便什么都行,只要工资在2000元以上。”当严兆隆推荐一家厨具公司文员岗位时,他说,“这个我干不来”;又推荐了一个仓库管理岗位,他说“这个不行”。连续推荐了3个岗位,这位毕业生都表示不认可。严兆隆问他到底想干什么,他给了一个“雷人”的回答:“就是不知道唉。”
对此,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任雷鸣分析,在很多高校,不少文科专业开课容易,学校的投入比较少,学生招得多,但技能培养上相对不足,专业可替代性强,致使目前的新闻、法学、文秘、财会等专业呈现毕业生过剩现象,超出了市场的需求。
南师大学工处副处长冷开振也认为,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一般来说,高校的专业调整和教学计划修订都会有一个周期,专业随着就业形势进行调整并非易事,“这就像一艘航行的巨轮,迅速掉头是比较困难的。”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丁宏则表示,现在的高校教育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很多学生读了4年大学,“离校时两眼一抹黑,求职投简历也是广撒网、碰运气”,往往在踏入社会经过多次跳槽历练后,其职业目标才渐渐确立。“如果这一过程在大学期间就能确立,有专人引导,那么,毕业后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