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奇葩”大学为何受中国学生追捧

首页 > 

地方

 > 北京

 > 美国“奇葩”大学为何...

美国“奇葩”大学为何受中国学生追捧

有这样一所美国大学,在大学四年间,学生将在全球7个城市学习、生活;有这样一所美国大学,招收学生的第一年录取比例就低至2.8%,被认为“比哈佛还难进”;有这样一所美国大学,所有课程都通过该校独有的线上平台进行……今年9月1日,这所名叫Minerva的美国大学将正式迎来其首批学生—来自14个国家的32名学生,其中7名来自中国。这所非传统、实验性十足,乃至被认为具有颠覆性的大学尚未正式开学,便引来全球诸多媒体的关注。

其实,媒体用“比哈佛还难进”来描述这所“奇葩大学”,又陷入了传统的老套,事实上,这所大学的具体招生情况是,共收到了来自96个国家的2464名申请者,有68名学生符合条件,最终32名学生确定去学习。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学生有半数放弃了这所学校,这是符合一所“实验性大学”的现实情况的。

我更关心的是,这种极富挑战性的学校吸引了中国内地学生的关注,意味着在中国,新鲜的教育事物不乏学生和家长追捧。然而,在我国内地,不要说这种完全颠覆传统的大学难以出现,就是中规中矩按国外大学治理模式建立的大学,也遭遇重重阻力。陈旧的计划体制约束了办学的活力,这显然无法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

有些人对如此高比例中国学生(占该校录取新生的20%以上)去尝试这样一所“奇葩”大学感到不解,因为中国学生毕竟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中成长的——在我国,一所学校要成功举办、获得注册批准,是必须要有相应的校舍、教师、教学设备的,上大学,除了接受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国家承认的文凭,按照我国的教育规定,这所“奇葩大学”在我国根本无法注册成功。但如果去调查我国一些家庭对当前教育的评价,就会发现,这种选择合情合理。

保守调查显示,我国到现在为止,至少有2万左右家庭已经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这些家庭大多已经做好了让孩子不在体制内读初中、考高中、上大学的打算,而是选择送孩子出国留学,而在选择出国留学中,一些富有改革精神、探索意义的新型大学,无疑会受到这些家庭的关注。他们不是用传统的学历思维、学校思维来看待一所大学,并不在乎获得什么学历,有无固定的学校形态,而关注学校究竟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教育和人生体验,完善学生的人格。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南方科大首届招生时,学校明确告知只是授予学校自己的文凭,还是有众多考生选择,这和我国的大学纷纷寻求在体制内的安全感完全不同。有一些人质疑南科大首届学生的选择(包括拒绝参加高考),认为他们不要国家文凭太过冒险,这完全出于传统的思维。在不少人以混一张文凭作为上大学的目标时,也有一部分人已经视文凭为废纸,他们只关注教育的过程、教育的品质。

在传统思维的包围之下,南科大已经回归“正道”,不再离经叛道。按照我国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国外很多大学,都是“奇葩”,包括前不久引起舆论关注的“深泉学院”。而这些“奇葩大学”,在国外,只不过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的不同教育选择而已,不同的学校本就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学个性和特色。学校完全自主办学、自授学位,是否能举办下去,由教育者选择,不像我们这里,不同的大学可能80%的课程完全雷同,所有学校采取的管理方式完全相同,所有的教师,也都用同样的教纲教育学生。受教育者并无选择权,学校能否举办,取决于政府部门的审批。

这样的教育,是很“安全”的。很多人乐于进入这样的教育给自己找到“安全感”,可是这样的大学缺乏创新活力,无法培养有个性、特色的学生。我国教育要发展,要满足受教育者的不同教育需求,必须从传统办学思维走出来,给学校自由办学的空间。政府部门没有必要为学校办学设置有形无形的门槛、规定,应让每所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并采取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就是多元教育和个性教育的区别。在多元教育和个性教育环境中,没有“另类”大学,也无“奇葩”,因为学校本就是千校千面,没有统一的模式、标准,这为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教育选择——选择适合本人的教育模式、学习方式。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受教育者的需求已经变得多元化,但我国的教育,迄今为止,总体而言还只能给受教育者提供一元的选择,这迫使受教育者只能在体制外去寻求其他教育。在家上学的兴起、国际班的火爆、出国留学的飙升、境外“奇葩”大学备受追捧,折射的就是旺盛的多元教育需求。对这些教育需求,不能视而不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