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在现行升学体系下,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高考范畴,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在以往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的比重并不低,可为何仍有缺失之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指出其中的核心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多以应试为导向,偏重知识点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传统文化知识,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却缺乏深入引导。由此产生教育与生活脱节,文化与实践脱节。这也告诉我们,仅仅让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进入考试并不够,如何融入生活,让孩子们从内心自觉认同并践行之,才是成功的教育。
笔者由此想到了一部由江苏一位中学教师荟萃民国老课本精华而成的《日课2014》。翻开其中的一页:“清明节这一天,父亲带我去上坟,到了祖父祖母的坟前,父亲行礼,我也行礼。” 繁体书写的毛笔字旁,是一幅颇有丰子恺画风的扫墓插图。既形象易懂,又有生活气息。在笔者身边,好几位朋友都购买了这套老课本,作为家中学童的每日功课。这套童蒙读物去年底在淘宝10天售出1万套,之所以大受欢迎,就因为它所表现的传统文化有浅显的道理,也有快乐的游戏,幼童们每日临摹吟诵,润物无声中受到感染熏陶,这也正是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知行合一。
初学者在练习书法的初期,必须每日对着古人的经典法帖临摹,即为“日课”。书写者不厌其烦的重复,是在学习大家的笔法和神韵,也是在反复锤炼情志与艺术趣味,其他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一个道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学校里进课本,上课堂,日课不缀,知行合一,方能种在心田。我们看到,教育部的指导纲要针对各个学习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如何建立评价和督导机制是重中之重。如果只重“知”,却少了“行”这一环节,怕是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其结果,是让那些以“文化”为名的各类课外培训班“白捡”了商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