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猎”海外中国职场精英

首页 > 

人才

 > “围猎”海外中国职场...

“围猎”海外中国职场精英

如果在海外工作,工作的内容是吃饭、喝酒、聊天,目标是认识中国人,是不是很惬意呢?

这样的工作不是传说。

生活在英国伦敦的华人AMY,白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认识中国人”,晚上再向公司设在中国的办公室汇报自己的收获。

当然,AMY要认识的,都是在伦敦职场圈中各行业的华人中高级人士。他只是“潜伏”与他们做朋友,建立信任。待到合适的时机,也就是在中国的客户——大部分是在华的跨国公司,在某个岗位需要既熟悉中国文化与市场,又掌握西方管理技巧的职位时,AMY就会伺机而动,鼓动他们跳槽回中国。

跨国人才需求旺盛

除了AMY,他所在的猎头公司,还有不少同事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做着类似的工作——“认识中国人”,这个在海外“围猎”中国人的“国际求职者管理”的职位主要是向公司中国办公室汇报。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华跨国公司的市场和业务也在不断深入拓展,使得跨国公司对有跨国管理经验的中高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比如,国际制药巨头诺华计划未来五年在中国继续投资10亿美元建研发中心;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的5年计划是将中国大陆门店增加两倍以上,让中国成为美国以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等。

另一方面,一些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中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有着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他们需要遵守和运用国际化的标准和规则去运作企业,也需要有跨国文化背景或跨国工作履历、工作经验的跨国人才的加盟,以尽快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入国际化市场。即使现在企业的产品市场还在国内,但如果产品市场的竞争范围是国际的,也要引进国际人才以国际化的眼光和战略去思考、部署、运作企业的未来。

AMY的工作,就是不动声色地满足这些“需求”。“谁都想去干这个活。”AMY的上司、摹根麦肯立人才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薇雯笑称,他们为这个一边吃喝玩乐,一边寻找中国人的职位付出薪酬,甚至比在中国类似级别的顾问还要高,目的就是为了在自己的数据库中积累足够数量优秀的候选人。

如此关注海外的中国人,源于摹根麦肯立自己的一项调查:中国从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中国人数量最多,其次是外籍华裔,最后才是真正的外国人。

另一方面,从一些猎头的案例来看,在从跨国公司跳槽到中国公司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中,成功转型的比例并不高,有的一年内就离职了。“不熟悉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与中国高管和员工的沟通存在障碍,对中国市场的运作规则和人文传统不熟,其战略和运营就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

专业海归人才抢手

“即便是在国外的生活和工作都已经比较稳定了,但有些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的中国人,还是想着回到祖国。”在日本工作和学习了近10年后,于去年年底回国的郗庆告诉记者。

在美国学习生活多年的陈宇,也有回国的打算。近日,趁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在上海举行的创新论坛活动的间隙,他就向记者打听“国内现在哪家银行最好?”陈宇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毕业后,在美国读完硕士,毕业后在花旗银行和VISA工作多年,最近在哈斯商学院读EMBA。“毕竟离开中国多年,对国内市场的情况了解较少,人脉也少,只能先观察、观望。”陈宇表示。

在郗庆看来,像他们这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潮时出去的人,之所以会产生回国的想法,一方面是大都存在赡养父母、家庭团聚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市场逐渐成熟,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也趋向国际化,逐渐具有竞争力,特别是较高层级的职位。即便某些中层的职位薪酬相对国外较低,但对那些已经在国外具备一定工作和管理经验的三四十岁的留学人才,对经验运用、事业发展的要求更高,而对薪资也没有很强烈的要求。

“重要的是,他们都在选择最好的时机回来。”郗庆说,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归国的中国人特别多。“当然,海归现在并不是特殊群体,也没有特别的优势。只有那些在专业领域有着独特经验的海归人才,才会特别受到青睐。”

黄薇雯也观察到,中国市场发展得非常快,对人脉好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非常大。比如在金融领域,前台负责销售、交易、市场等方面的人才,后台的IT、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人才,都有特别大的需求量。金融危机后在企业兼并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也非常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