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一教授宣布退出院士评选 举报同事引发争议

首页 > 

地方

 > 江苏

 > 南大一教授宣布退出院...

南大一教授宣布退出院士评选 举报同事引发争议

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调查组离开一周后,王牧在博客上公开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博文。

这位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候选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在博客中公开发布了一个令外界错愕的消息:他主动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评选,停下了向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冲刺的脚步。

“我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是希望引起大家对科学道德的重视,并对这起造假事件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王牧在博文中写道,“学术不端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事情。”

他说的“造假事件”,比他宣布退出院士评选还要令人错愕,因为矛头指向的是他的同事——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闻海虎。而闻海虎跟王牧一样,今年也被推荐为中科院数理学部增选院士有效候选人。王牧认为闻海虎一论文中的部分数据涉嫌造假,9月15日,就此向中科院进行了实名举报。

10月21日晚上,闻海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王牧的举报大部分不属实,并且最重要的是,用了一套错误的数据。“一切等调查结果出来再说。我只给你一句话: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认为同事论文涉嫌造假

7月2日,王牧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工作简报上看到了闻海虎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的消息。王牧课题组的三位成员,也被分别列为论文的第七、八、九作者。

公开报道显示,《自然—通讯》是英国《自然》杂志旗下的第17本子刊,创刊于2010年。与其他子刊不同,该刊覆盖了高能物理学、古生物学、天文学等多门学科,是集团旗下第一本以混合模式发行的期刊,“通过订阅或向作者收费以使论文可被即时开放获取”。

据了解,《自然—通讯》是第一本完全在线的《自然》系列期刊,没有印刷版本。2011年,中国人在《自然》系列期刊发表了225篇论文,有48篇发表于《自然—通讯》。

王牧称,他随后找来课题组三位成员询问,3位成员均告知“从未参加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和图片制作”,“甚至在投稿之前,没有看过该投稿稿件”。

3人与闻海虎在这一论文中的交集产生于2012年8月。王牧在博文中描述,当时,闻海虎来到办公室商谈,要求与他合作,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钾铁硒材料中两相的化学成分。

王牧随即请课题组负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安排实验,他的两名研究生则进行了样品的能谱测量。

“他们三人在分别测量后,将原始实验数据拷贝给了闻海虎的学生。”王牧写道。

2013年1月22日,这篇以闻海虎为通讯作者的论文投给了《自然—通讯》。当年5月21日,论文发表,署名中包括了上述三位课题组成员。

就在论文发表的前一天,中科院网站公布了2013年的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共391人。王牧、闻海虎均名列其中,且参选的都是中科院数理学部。

王牧表示,7月5日,《自然—通讯》编辑部收到了王牧的课题组三位成员撤销其署名的请求,理由是“该文违反了《自然》系列刊物的投稿规则”。这个撤销署名的请求,牵出了王牧对闻海虎论文的一些质疑。

按王牧的说法,从编辑的来信中,他得知三位成员中,有两位的的电子邮箱“被伪造”了——两名研究生不是南京大学的教职工,却被注明了只有教职工才能注册使用的E-mail地址。

对于编辑针对文章数据真实性提出的问题,王牧称,三位成员对比检查了原始数据与已发表论文之后,认为数据“涉嫌造假”。

此时,距中科院物理学部分组投票结果揭晓,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了。7月17日,王牧、闻海虎在分组投票结果中双双胜出,进入下一环节。

9月中旬,王牧将这一“造假事件”写成投诉材料,实名发给了中科院。材料中,他对闻海虎的实验数据提出了4点质疑。

在题为《我为什么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的博文中,王牧提出,论文声称在一幅图片标注的50个红点、蓝点处分别进行了微区化学成分测量。但他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王牧表示,在测量微区化学成分的状态下,无法获得图片所示的空间分辨率。他援引课题组成员的话称,成员拍摄照片时也未进行论文所称的微区化学成分测量。

王牧还列出了两幅原始数据与论文中的对比图。记者注意到,在王牧所称的原始数据图中,横坐标列着0.65~0.85之间的5个数据,纵坐标则为1.60~1.85。实验数据呈蓝色、红色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共68个,从左上角至右下角逐渐分布,且两端较为集中。

但是,在论文的配图中,68个数据被删减成了50个。对照原始数据来看,其左上角至右下角沿线的中间部分被裁去,仅剩下两端较为集中的部分。

“有趣的是,数据相当地收敛,并且主要分为了两组……”论文写道。

对此,王牧认为,上述数据是经过处理、变造的,接下来推导出的数据之间的关联也是“编造的”。

“我们能容忍的学术造假的底线是什么?在没有测量过能谱的电镜照片上随手加上几十个点,声称在这些点做过能谱测量;从几块样品中拼凑出数据,说成是来自同一块样品;从一批弥散的数据点中有目的地选出若干点,删除其他点,声称数据是收敛的;等等。”王牧在博文中用词激烈,“如果这种做研究的行为‘不算什么’,那么我们怎么指导学生?”“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现象屡屡发生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重温一个警示:科学道德的底线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触碰。”

10月21日晚上,王牧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闻海虎的文章确实算是好文章,“但文章里面竟然有这么低级的错误,这是说不过去的。”

查组称“基本事实弄清了”

10月21日,中科院科学传播局新闻联络处工作人员向记者确认,他们已关注到王牧公开发表的声明,目前,王牧投诉闻海虎论文“数据造假”一事尚在调查之中。

王牧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10月13日、14日,教育部、中科院两拨调查力量先后奔赴南京大学展开调查。

中科院院士朱邦芬是中科院调查组成员之一。朱邦芬告诉记者,调查组已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他说,当调查组成员对报告的内容都表示同意,报告就可以作为一份正式文件,“但现在还没到那一天”。

“我们跟王牧、闻海虎两位都谈过。”朱邦芬表示,调查组是10月中旬前往南京的,调查共进行了4个小时,基本事实都弄清楚了。

王牧证实了这一点。他表示,调查组找到他、闻海虎以及相关老师和学生了解情况,此后,他把一些数据也提供给了调查组。

不过,朱邦芬没有透露调查结果的细节。他表示,如今应该先把事情弄清楚,下结论是第二步,“事情不清楚,先发言不好,我不赞成网络上过早讨论此事”。

但是,王牧博文的影响或许超出了调查组成员的预想。10月21日晚,博文已有3万多点击量,且在微博、网络论坛上广泛传播。

令外界惊讶的是,王牧既然举报学术造假,为何要退出院士评选。

“我退出增选院士的原因是避开利益冲突,这样,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讲这个事情。”王牧向记者解释退出评选的原因,“一个院士候选人举报另一个候选人,总让人感觉到怪怪的。既然中科院已经调查了,我的初衷也已经达到了,那么,我就申请退出吧。”

王牧的推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至展告诉记者,10月16日前后,他接到了王牧的一封邮件。“邮件说您是我的推荐人,我向您写信声明我要退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恳请先生向学部报告。我立即向学部办公室报告了这个事情。”

徐至展坦言,他收到邮件的时候很惊讶。在他看来,王牧达到了院士的要求,所以才推荐他为增选院士候选人。王牧的另一名推荐人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沈学础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王牧非常优秀。

据了解,一起推荐王牧的共有5名院士。闻海虎的提名渠道则是通过教育部推荐。

徐至展说,目前王牧的举报已被中科院正常受理,调查正在进行之中,他正在等待学部对此事的调查结果。“现在就是按照正常程序来的,作为推荐人,按照他的要求和我的责任,我已经报告了学部。”

举报引发争议

闻海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知道王牧对他投诉一事,但对王牧公开发表的博文,他感到有些意外。“整个事情我知道,但是他搞到网上我才刚刚得知。”

“我的感觉是他搞错了。怎么说呢,我不敢多说话,因为专家组正在调查。”闻海虎表示,王牧的举报大部分不属实,并且最重要的是,用了一套错误的数据。

对于王牧的网络举报,学术界评价不一。

在学术科研人员聚集的科学网上,有很多人赞同王牧的举动,某大学教授黄秀清撰文表示,王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黄秀清说,王牧是他的老朋友,“也许是受导师闵乃本院士的影响,在南大,王牧教授以治学严谨而着称,他希望把每篇文章都打造成学术精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温文尔雅的他,最不能忍的是见到或听到有人学术不端,遇到这类事件,王教授的口头禅是:太混蛋了!现在,闻海虎教授就在他眼皮底下造假,如果睁一眼闭一眼,那绝对不是王牧的风格。”

但也有人认为王牧此时举报“不妥”甚至“动机可疑”。

博客认证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教师的祝熙宇在王牧的博文后面评论说:“目前学校和院士局还没有定论。在还没有得出结论的情况下,举报人先后在科学网和小百合爆料,并且上线到学术道德的高度,是不是想把这淌水搅浑?”

他说,关于为什么王要打闻?是不是真的出于学术角度,“我斗胆作点分析:最重要的一条还是闻威胁到王在南大的地位。”

祝熙宇还说:“这件事谁对谁错,还是那句古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相信闻海虎不久也会写文章来澄清,我们不妨等一等,看一看谁是谁非。”

对于举报一事,南大物理学院几位院领导都不愿置评。王振林副院长说:“这件事是学校负责处理的,我们不参与处理,我本人也不了解,我们也是同事,他们也不会跟我讲。”南大物理学院办公室主任刘金生也说不了解内情。

南大一位校领导在回复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第一,南大对于学风的态度是一贯的;第二,关于所举报的问题,举报人是向中科院举报的,中科院正在进行调查;第三,两位学者都是我校的学术骨干,学校不希望扩大。”

作为南京大学的毕业生,王牧在博文也表达了“沉重心情”:“南京大学是我学习工作了30年的地方,我不希望这件丑事在公众中传播,让南京大学的公众形象受损。”

王牧同时称,科学的尊严、数据的严肃性必须要维护,青年学生和教师必须要学会对科学数据的敬畏和尊重,科学道德的底线任何人都不能触碰。对于退出院士评选一事,他表示抱歉,“非常遗憾这个名额浪费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