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生物导弹”获国际大赛金牌

首页 > 

地方

 > 江苏

 > 南京大学“生物导弹”...

南京大学“生物导弹”获国际大赛金牌

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大学生,在年仅31岁的博导指导下,凭借一项新颖的生物学课题,成功登上国际顶尖生物学赛场。本月初,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亚洲区决赛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南京大学代表队首次参赛就斩获金牌,将代表亚洲参加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总决赛。

“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是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批大二、大三学生在院长张辰宇和副院长孔令东的大力支持下,也组队参加了今年的比赛。这支名为“NJU_China”的团队共有13名成员,平均年龄21岁,年仅31岁的博士生导师、副教授陈熹担任指导老师。经过数十次讨论后,队伍最终确定以“构建全新的药物运输系统”为课题。

陈熹告诉记者,现在的药物进入人体多是通过口服或注射,让药物随血液流遍全身。这种给药方式,最终到达病灶的药物只有一部分,吸收效率低,而身体的健康细胞却要跟着一起吸收不需要的药物,这就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而“NJU_China”团队的课题就是研制一种“生物导弹”,可以携带药物精准到达患处,既提高药物吸收效率,也让健康细胞免受影响。他们选中的运输载体是人体细胞自身分泌的天然囊泡。陈熹说,囊泡功能就是在体内运输和传送物质,而且它是人体自身产生的,不易产生免疫反应或被人体排斥,是理想的运输载体。

有了囊泡,就相当于有了“导弹”的外壳。接下来,研究团队在囊泡中填充能够对抗疾病的小分子核酸药物,相当于为“生物导弹”装填了“炸药”。此外,队员们还在囊泡表面添加了靶向蛋白质,这些靶向蛋白质就是“生物导弹”的“导航器”,装上它们,就能保证将药物准确地送达受疾病影响的组织器官或细胞。

为实现囊泡药物的自动化生产,队员们对产生囊泡的主体——人体细胞进行改造并体外培养,达到了持续生成囊泡药物的目的,相当于建造了自动生产“生物导弹”的“军工厂”。

陈熹说,这种“生物炸弹”在医学上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替换“导航器”和“炸药”的组合,“生物导弹”可射击身体里任何组织和器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