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清朝皇帝顺治出家前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未曾生我我是谁,生我之时谁是我。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诗据说是因为顺治了悟了生命循环的某些秘密,从而写就。
今天不少外国媒体关注的这样一则科技新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名大学教授罗伯特·兰萨认为,根据生物中心理论,死亡只是意识创造的假象。他认为生命和生物是世界的中心,生命创造了宇宙,我们的意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同时也可以被改变,时空只是意识的工具。如果承认了这点,那么死亡和永生存在于没有时空界限的世界。而且,他认为在量子力学中找到了证实"人死但未消失"的证据。
如果意识真的可以"创造"世界和时间,我们的很多观念岂不要彻底改变?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专家霍莉钦很谨慎地接受了记者采访,她承认,在医学临床治疗中的确有心理影响身体的案例。
霍莉钦:比如说例如癌症,很多治疗方法也是用一些想象你的某些个食品它可以对癌细胞有一些杀灭这样的作用,隔了若干时间以后据测果然得到一些缓解,这种想象本身实际上它就可以帮助人战胜这个癌细胞的力量,其实他是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就是免疫功能的增强。但是他们说的灵魂之类的事,确实我不知道怎么样解释更合适。如果它是科学的实验的话,那个科学的实验应该是在那个有限的空间,其他的地方也应该能够重复这个实验,那我相信有可能他们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到底现有的物理实验是否有力证实了"精神影响物质"这一观点?今天我们采访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他认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人员"非主流"。
陈和声:大家知道这个微观世界的规律有一个叫特物种关系,由于这个特物种关系使得我们测量的过程当中,对这个被测量的对象有扰动的过程,但是这个扰动的过程它也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并不是说这种扰动过程代表了去做实验人的主观意识。所以我们不管谁做测量,测量的结果都是符合一个微观世界的规律,它有统计性,但它是一个客观性,不受你去做实验人的意识的影响。如果今天我做这个结果,明天他做那个结果,大家都有主观的意识性,怎么成为物理界的规律?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做了几十年的物理,见过无数个大师,没有一个人这么看问题。
虽然是非主流,但是国际间一些科学家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心理医学权威布莱恩·魏斯,由一个医疗个案,走上了一条他认为是更科学的探索之路--通过对前世的回溯为病人治愈病痛。美国心脏专家罗林斯,搜集了有濒死体验的病人案例,很多病人描述出灵魂离体后的奇异感知……在物理实验的客观考察与同领域的相反观点中,还一些心理专家展现出更为开放的心态。
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建军曾有不少心理咨询案例,其中有些能解释,有些无法找到现有科学依据,他建议,持开放心态等待未来解决。
朱建军:碰到这种案例非常多,到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结果发现可以指出其中每一个房间什么样子,院子里有什么东西等等。在我做咨询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这样的现象,根本没有见过的人,然后一看我觉得很熟,那么有些可能会用非神秘的解释也能解释。心理学有一个解释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现象,就是说你看到这个东西并不见得你真的以前看到过,只是说你看到过相似的,然后我就会产生一个感受我来过,记忆的一种误差导致我们误以为有一种神秘的现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