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与江苏石油石化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在常州大学揭牌。该基地既是江苏省的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也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战略研究基地。
历经35年的建设和发展,常州大学依托石油石化“底色”,紧跟国家、江苏省特别是常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在提升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领域,逐步形成学科交叉的态势。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说:“进一步提高这些专业的办学水平、铸就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关键。”
浦玉忠提出,搞科研就要搞有效科研,即教师为企业做横向科研时,以这样的标准进行考核:一有没有技术的创造和创新,二有没有给企业带来实质的经济效益,三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把产学研做实、做深、做活,才能避免合作中的‘门诊现象’,建立有机、长效的联系机制。”
围绕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要求,近年来,常州大学正不断加强新能源、新材料和绿色化工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为新兴产业提供支撑。比如与常州中英科技合作的“超频微波项目”、与常州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合作的“循环经济”项目等。
为解决吐哈油田的技术难题,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师韦忠良只身来到新疆,面对四周的戈壁滩,他每天步行于各口油井之间,搜集第一手实钻资料,有时一天要走上四五十公里。实验提前半个月完成,韦忠良的表现感动了每一个服务的企业。如今,常州大学已与众多油田签订了合作开发项目。
在常州大学,像韦忠良这样的老师数不胜数。孙江涛教授研发了“抗癌新药硼替佐米”合成技术,并与常州亚邦药业集团对接,进行了发明专利独占许可权的转让。常州大学组织4个科研团队与常州龙腾太阳能公司合作,打破国外对槽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垄断,建成国内第一套100米长的太阳能槽式热发电采光示范系统。
“几乎所有院校都在做产学研,而且名牌高校占有绝大部分资金、设备等。常州大学要在竞争中突围,必须进一步扎根常州乃至江苏大地。”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史国栋告诉记者,学校启动了“产学研111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乡镇、企业挂职;建立100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
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得到激励。截至目前,常州大学已与20多个市、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1200多家企业洽谈并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5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带动学校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7年内4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为学校历史上首个国家级平台;2012年,常州大学42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助金额达2024万元,申报数、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均创历史新高。该校去年还获得江苏省的人文社科一等奖,这个奖江苏省高校系统一共只有13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