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国式“爱暴力”: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首页 > 

地方

 > 山东

 > 专家谈中国式“爱暴力...

专家谈中国式“爱暴力”: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不久前,一场引发无数人关注的“李某某强奸案”,让大众看的看,骂的骂,却不知会不会让一些人醒悟,父母对孩子的爱,怎么会成为摧毁孩子一生的爱暴力?作为父母,自己该如何避免这种悲剧发生?

著名心理咨询师柏燕谊,在首次提出“爱暴力”这个概念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模式,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有病,家长难辞其咎。她把爱暴力的种种表现比喻为九重门:有因爱生恨报复家长的、有被爱捆绑的、被控制的、失去人生乐趣的、不能与人交往的、除了学习毫无其他技能的、婚姻不幸的、溺爱宠坏了的、迷失本性的。

拒绝爱暴力,支持正能量的传播

时间上溯到2011年,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犹在眼前上演。药父对儿子过于严厉苛刻的教育,最终酿成了儿子的悲剧:顺从的时候,是羔羊;反叛的时候,是暴徒。时隔短短两年,2013年9月,备受瞩目的“李某某强奸案”宣判,我们又一次目睹到,是溺爱孩子的父母,毫无约束、毫无道德边界的爱,将儿子推向了命运的深渊。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些都是爱暴力最典型的例子。

与极端个案相比,身边的“爱暴力”要隐蔽得多,做父母的绝不会承认对子女的爱是爱暴力,毕竟,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也不是动辄都走极端。但问题是如果真的某一天,有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悔之晚矣了。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无疑潜伏着巨大的、未知的、综合的社会心理危机,这些极端事件虽是少数,但在社会学上已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治安问题或孤立的犯罪现象,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折射出,在今天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心理版图上,出现了一个畸形走势的暴戾心理。

据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我国3亿多未成年人,他们最弱的是心理健康。另据报道,中国孩子幸福指数低位徘徊,上海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竟达到了1.71%,更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这些孩子无疑都处于心理方面的亚健康状态。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些孩子到底怎么啦?

著名心理咨询师柏燕谊,在首次提出“爱暴力”这个概念后,一针见血指出,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模式,必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有病,家长难辞其咎。她把爱暴力的种种表现比喻为九重门:有因爱生恨报复家长的、有被爱捆绑的、被控制的、失去人生乐趣的、不能与人交往的、除了学习毫无其他技能的、婚姻不幸的、溺爱宠坏了的、迷失本性的。

病症出来了,药方呢?柏燕谊说,爱,从来不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对方,从来不能强迫对方接受,更不是控制、利用、束缚,不是单方面依赖。爱,是尊重对方独立的人格,让他更有力量获得正面的成长。总归有一天会有更多的父母认识到,其实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则告诉我们,“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恪守“爱的边界”与“教育的目的”

除了心理学意义上的把脉问诊外,笔者另外采访了教育界的相关专家,以期有一个更完整的解答。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陈琼英告诉笔者,正如孩子营养过剩会长胖一样,爱太多也会有副作用。

陈琼英博士的建议是,如果可以把给孩子多出的爱给需要爱的人,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我们不能一味去苛责忽视“爱的边界”的父母,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社会、家庭、父母,都需要给爱多一些的出口,让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相对富有的人去给予相对贫乏的人一些帮助和关爱,比如义工和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孤儿院儿童的帮助,这种义助行为应该形成一种制度,爱有余力的都应以此为荣。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爱不出边界,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的不一定是孩子的,孩子自己努力争取到的才是自己的!”

陈琼英博士另外推荐了一本怀特海的书《教育的目的》给读者,陈博士说:“这是每一个做教师和父母的人都值得一看的好书。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是每一个肩负教育孩子的父母都需要想明白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教育好孩子?我就不从学理而从生活来分享体会,我在我们家墙上贴了一幅自己写的几句话,内容是:‘只有把孩子教育好了,父母才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可能!一个人再成功,孩子没有教育好是算不上成功的,有可能会把自己一生的成功都归零。’因此,再忙也要想着孩子的教育,教孩子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尽可能去做栋梁之才,而不要长成了一棵歪脖子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