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就职养老机构“有眼光”

首页 > 

人才

 > “95后”就职养老机...

“95后”就职养老机构“有眼光”

背景:近年,一批“95后”养老专业毕业生陆续走出校门,就职养老服务机构。这是一群比“爷爷奶奶”的孙辈还要年轻的看护者。微信、抖音等现代社交工具,直呼其名的新型交流方式等,成为他们和老人结缘的纽带。

新京报发表斯远的观点:根据第四次中国老年人口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在2015年末已经达到4063万人。即便按照一般口径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看,我国养老护理人才的缺口规模也已达到500万人之巨。“95后”社工陆续进入这个行业,确实为这个原本颇具“夕阳色彩”的行业注入了更多活力。不过,现实中,95后社工若想成为养老产业的“新势力”,并不轻松,还要过好几道坎。首先需要提高待遇。在护理服务渐次精细化、“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社工群体的待遇也必须跟上。也只有提高薪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年轻人进入养老院,成为一名专职社工的意愿。其次,转变观念,提高社会对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的美誉度。报道里的一位社工就“始终很难开口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是养老院护理员”。这种固化的认知甚至波及到婚恋、社会交往等多个层面。而观念的改变,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岁月如流水,中国人会越来越多地跟养老机构打交道。这是一种大势,也是社会发展、分工协同的必然。这就要求,从现在开始,不仅要把养老真正当作一个产业去发展,更要从人才配备、机制设置,乃至社会评价等多个方面发力,做长期打算,一点一点推进养老事业的发展。而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养老院成为新势力,无论是对大学生就业,还是养老行业的发展,都是一种双赢,值得期待。

小蒋随想:养老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翻看新闻,一些老人受养老与投资“一体项目”的忽悠,被骗几十乃至上百万元。还有一些老人深陷保健品“延年益寿”骗局,被骗金额同样巨大。在痛恨骗子、惋惜老人的同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是否也能看到些别的?事实上,不少老人攒了一辈子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老了也想开了,愿意为安度晚年花钱。而且,一些儿女也愿意在经济上资助老人,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捉襟见肘。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人愿意实实在在做养老产业,真正帮老人实现“夕阳红”,不用担心是在“做慈善”。何况,政府还有很多政策优惠,会予以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完全可以实现经营上的良性循环。当下,一些环境、条件、收费皆处于中上水平的养老机构,往往是一房(一床)难求,老人甚至要排队才能入住,折射出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相应的养老机构与设施供不应求。当然,这不是说养老机构要向高端化发展。而是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时,至少希望不比家里条件差。一些老夫妻更愿意整租一套养老公寓,也印证了这一点。随着“60后”步入退休,还有当下的中年人十年二十年后步入老龄,对养老品质与专业化的要求只会进一步提高。养老行业具有发展前景,社会上的人力和财力应当看到这一趋势。“95后”养老专业毕业生就职养老服务机构,目前看是新闻。他们的到来,给这一行业注入了朝气、新理念、新思维。不要偏颇地认为年轻人就会心浮气躁,总有人发现这一行业大有可为。当这一行业在投入与设施上不断优化,在专业和待遇上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一些事也将不再是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