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香气满溢的小推车,眼镜哥哥系着围裙忙着做章鱼小丸子,大眼睛姐姐笑脸迎人:“小心烫,多送你们两个。”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则在一旁窃窃私语:“听说是博士,都找不到工作?”档口的主人小薛和小周夫妇俩的确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在读博士生。他们说,当小贩也是在做哲学。(12月4日《广州日报》)
在眼球效应时代,“博士丸子”以其清新和稀缺,迅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街头小贩大都没有接受过多少学校教育;这一次,一对在读博士夫妇走出校园,加入了街头小贩的行列。强烈的概念对比,鲜明的角色反差,“博士丸子”既有看点又有卖点,生意火爆并不意外。
与一般小贩不同,博士夫妇卖章鱼小丸子并不为了谋生和盈利,而是通过兼职调节生活,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身体力行感受普通劳动者的酸甜苦辣——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通过摆摊当小贩,博士夫妇可以观察食物背后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研究生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这不仅加剧了学术的浮躁化与功利化,也导致不同社会群体话语体系的分离。通过商业化的“博士丸子”,这对博士夫妇找到了一个社会发现的窗口——民生疾苦、亲子关系、城市管理……只有近距离地接触生活世界,才能为学术研究提供鲜活而真实的素材。
也许有人说,“博士丸子”是 “脑体倒挂”,是知识贬值的一种表现,博士生卖丸子并没有实现人生价值。可是,通过劳动为公众提供可口的食物,看着孩子大口大口吃着丸子,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难道博士生就只能当高校教师、公务员?难道街头小贩就注定没有出路?
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只是社会流动的一种渠道,而并非全部。博士作为学业精英,在迈入职场之后,同样要经历大浪淘沙的社会竞争。教育并不意味着立竿见影地收获财富、名誉和地位,而是提高了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机遇,增强了博士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应当尊重所有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的人们。不论是留校当老师,还是去国外深造,抑或是继续摆摊当小贩,不跟风、不盲从世俗的评价标准,听从内心的声音,把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结合起来,“博士丸子”的经历虽然难以复制,却具有符号性的标杆意义,带给人们对择业观、人生观的讨论与反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