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如此之大。”一位1978年“穿越”过来的“老学长”在游览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时,不断对学弟发出惊叹。
老学长展开40年前大连理工大学的历史画卷,新学弟描绘着新时代朝气蓬勃的魅力校园,见微知著地展现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这是该校思政课优秀作品展演中学生参演的相声《穿越2018》上的一幕。
结合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认知特点和精神需求,创新思政课教学新路径、新方式,打造新时代“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文艺展演”的“一体两翼”思政课教学新模式,让思政课教学“活水”涌入学生心田,浸润学生心灵,是大连理工大学实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政课获得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小班研讨让课堂“火”起来
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堂一片火热,“学生愿意来,来了愿意听”。这是学校思政课堂的生动写照。
“仅仅靠灌入式教学,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学校将“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经过调研分析,学校开展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2014年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基础上,学校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将原来的“大班授课”又改为“中班授课”。100人的“中班授课”讲授理论,30人的自然班“小班讨论”结合课堂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这样的研究型教学课堂上,辩论赛、情景剧、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等多种新颖的学习形式牢牢抓住了青年学生的特点,真正实现了“学理论、讲真话、进头脑”的效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张翠说:“以往学思政课就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现在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我迷上了理论学习。”
“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有趣”,思政课堂让广大学生抬起了头,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学校连续6年对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92%的学生对这一模式表示满意和喜爱。
学校党委书记王寒松、校长郭东明等100多位老师深入思政课堂,主持、指导学生的“小班研讨”,和学生一对一谈心交流,真正让老师们懂得学生的想法,也让学生在互动、研讨中学会思考,坚定信念。如今,自2008年以来学校已经累计组织了6000余场小班讨论。
案例教学让理论“活”起来
这里有“马克思朋友圈”的故事,有原创微信视频……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大屏幕吸引着200多名大学生的目光。杨慧民教授正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绪论部分,屏幕上演示的Flash动画型教学案例《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就是他主导研制开发的。
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在软件学院B101教室拉开序幕,围绕教学案例“生命的拷问:为什么不捐骨髓救我?”韩秀艳老师将两个班的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式案例教学”,双方争辩的场面异常热烈火爆。这是学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场景。
1980年,大连理工大学打破了传统“原理加例子”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马列课(即现在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做文章,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这样评价当时改革的初衷。
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案例教学”不是单纯教理论,更要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换届之年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扶贫路》《塞罕坝:那一抹“中国绿”惊艳了全世界》……一个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的鲜活生动案例受到学生的好评,推动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实现了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学生朱杰说:“这些焦点案例是青年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拉近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我们在思考具体问题中学到了理论知识。”
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案例教学”逐渐形成示范效应。如今,学校成立了思政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宝贵资源库。
与时俱进让学生“爱”起来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迎接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高潮而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大连理工大学的精神血脉。
学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承红色基因,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发展历程:在1980年,成立德育研究室,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并最早以必修课的形式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成为全国的德育研究与交流中心之一;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全国最早一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87年,作为全国首批10所院校之一获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如今,从大连理工大学诞生的“中班授课、小班研讨”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全国思政课教学的“范式”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将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作为核心任务。
党的十九大闭幕,一场主题为“奋进新时代熔铸学子情共筑中国梦”的青年学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优秀作品汇报展演举行。短剧、诗朗诵、合唱、三句半、脱口秀……一个个形式多样、思想深刻的文艺作品,让十九大精神真正鲜活在学生心田。让理论学习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真正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半年后,一场主题为“讲好四十载春天故事,书写新时代青春华章”的主题青年学生优秀作品展演活动拉开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序幕。“2019喜迎建国70周年”等活动已经被排进“奋进新时代我与祖国同行”系列优秀作品展演活动的日程表。
正是在这样的持续探索中,学校思政课以“中班授课”夯实理论基础,以“小班研讨”助力实践支撑,以“文艺展演”等贯通理论实践,铸就新时代“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文艺展演”的“一体两翼”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传承学校光荣的办学传统,就是要将创新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听得进去、爱得上来,真正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在思政课堂上筑牢理想信念的人生底色。”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