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偏居东南的地方大学,却成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的4所牵头高校之一。
这是一所与汕头经济特区同龄的大学,却因“宿舍改革”引来全国各地高校的取经者。
这是一所诞生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大学,探索的是一条独特的社会资本参与公办高等教育之路。
这就是汕头大学。它将“改革创新”写入基因,致力于深耕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用自己37年的发展历程诠释了改革开放与高等教育如何携手而行。
要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汕头大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立柱、白墙、落地窗的行政楼透着洋气。而大楼外墙一处不起眼的铭牌——“1981年奠基”让人意识到,自创设伊始,汕头大学便“不太一样”。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了解到拥有千万人口的潮汕地区还没有一所大学来支撑发展,于是希望出资筹建一所大学。这个想法与广东省政府设立汕头大学的计划不谋而合。
1981年底,汕头经济特区在东郊龙湖村一块1.6平方公里的荒地上正式成立。同年,汕头大学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学校由广东省政府主管,得到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捐资支持。
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面对的是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封闭办学的历史,需要非凡的决心和勇气。1986年6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李嘉诚时,赞同汕大对外更加开放一点。
今天的汕头大学师生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或许正是这样的历史,让汕头大学带有了拓荒精神和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定要走一条国内高校没有走过的路。
转眼世纪之交,当许多高校忙于合并、扩张、规模发展之际,汕头大学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开始了深耕。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02年,汕头大学开始“学分制”探索。教务处处长蔡映辉告诉记者,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学年学分制”,汕头大学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可自主选择课程、选择导师、选择毕业年限(3—6年),全部专业开放辅修和双学位,转专业不设门槛。
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配合学分制改革,汕头大学采取小班教学和导师制,教授不仅要给本科生上课,还要用专门时间指导学生。
如何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与管理?汕头大学从2008年开始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最早实行本科4年全程住宿学院模式的至诚书院党总支书记高见介绍说,书院打破了身份限制,采取跨年级、跨专业混住的方式,相邻的6至8间宿舍组成一个“小区”,每个小区有自己独有的名称、标志和文化,小区日常管理由学生自己选出的负责人承担,真正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与自治;书院党团建设采取“依托宿舍建小区、依托小区建党团”的独特模式,真正实现“支部建在连上”;书院面向综合素质教育需求,为学生增加了健身房、共享空间、社团活动室等功能区;书院院长、辅导员的进驻,拉近了师生距离。“宿舍不再只是睡觉的地方,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成长真正融于一体。”高见说。
汕头大学也赋予了各学院改革的空间。2002年,医学院针对基础课和临床教学脱节的问题,开始探索“系统整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工学院瞄准传统工程教育中知识与实践的真空地带,开始探索国际通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的落地方案。这二者一个从人体系统出发,一个以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流程为蓝本,共同点在于都指向了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两项改革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要实现上述改革,根本在教师。汕头大学先后探索教授委员会制度、阳光财务制度、教师年薪制等,让教师考核和聘用不再以论文、获奖“按件计酬”,在学校改革发展中感到被尊重。
“汕大因改革开放而生,改革创新嵌入了汕大的基因,汕大未来的发展也必将取决于改革开放。”汕大党委书记、校长姜虹说。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守
“改革,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坚守。”刚刚到任不久、此前曾在5所高校任职的姜虹在看待汕头大学的改革时,多了一些旁观者的冷静。在她看来,汕头大学最为难得的是,所有改革的动力都来自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核心功能。
“在汕头大学,行政人员的办公条件是最简陋的。”如果不说,很难想象校长室对面这间只有白墙和沙发的狭长屋子是贵宾接待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座新书院楼的“应有尽有”。
晚上8点,正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教室自习或在宿舍休息的时间。当记者走进汕头大学至诚书院,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二楼的健身房内,大二学生王建康正在练习器械,同时负责值班;三层的自助餐饮区,几个团支部书记正围坐在桌前,统计今年助学金申请名单;四楼视听室内,七八个学生在观看英文电影,英语社团在这里活动……
一楼的楼梯口旁边,几名学生正在为“书院日”排练节目。高见告诉记者:“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把这里布置成陈列区,展示书院获得的各项荣誉,但是想来想去,还是对学生有用最重要,所以就铺上地板、装上镜子和把杆,变成了现在的练功房。”
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个小举动中显露无遗。经过至诚书院10年探索,汕头大学从去年开始在全校范围推行书院制。知行书院党总支书记杜式敏感慨地说:“来到书院才发现,如果不把办公桌搬到学生中间来,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他们真正在想什么。”
杜式敏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的8所书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几位掌门人之间比着下功夫。她所在的知行书院以“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为院训,希望学生“以知导行,以行促知,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长为博学勤思、认知清晰、勇于探索、躬行实践的优秀人才”。上个暑假,她带领学生完成了“八六海战口述历史研究”,通过对老兵进行访谈,让学生了解历史、思考未来。
“书院承担了专业学习之外的道德品质、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宿舍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高见说,“但是,书院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专业发展上,那是专业学院要做的事情。”
作为汕头大学“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端,专业学院也不甘示弱。在工学院和医学院的改革试点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全校推行。
在蔡映辉看来,过去,大多数学院按知识体系设计教学,很少考虑学生能学到什么、社会需要他们学什么。改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关注学生毕业5年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以此为目标反推出教学计划。
为了改革顺利进行,人手本来就紧张的教务处给自己加码——开展二级教学单位状态评估。评估内容大到导师制的落实情况,小到有没有一定比例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结果与学院的绩效挂钩。
除了制度保障,一些细节也印证着“精细化”。在汕头大学图书馆一层,互助学习中心创办至今已有14年。成绩好、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受聘于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为新生提供选课指导和大学适应性课程,通过同辈交流,使双方学业都有进益。
面向世界,也要扎根中国
俗话说,“有海的地方就有潮人”。
潮汕文化中闯世界的传统、特区人对外开放的使命和李嘉诚基金会遍布全球的资源,共同造就了汕头大学“国际化”的定位。
汕大学生入校即参加英语分级考试、相当比例的全英文授课课程,使雅思考试成绩在广东省内高校排名第二、口语成绩排名第一。
汕大教师队伍中,外籍教师占15.1%,有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占将近一半。
汕大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69所高校建立密切交流合作关系,2018届有62.56%的学生获得出境交流学习机会。
……
人们常说,“汕大离世界很近”。事实上,汕大秉承的理念是:让学生“既能到世界各个角落参与竞争,又能找到回家的路”。
在至诚书院,记者看到,5名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生正在讨论一所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公益课程。他们告诉记者,公益课程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这项措施始于2010年,如今已有47门,服务时数超过31万个小时。
由于种种原因,粤东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通过公益课程和服务性学习活动,汕大师生走出校园,走进乡土社会,服务百姓、了解国情。例如,在汕头大学医学院有一项延续多年的活动——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宁养医疗服务。“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若病人还在世,学生往往会选择继续陪伴。”医学院教授杨棉华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是医者仁心,是济世情怀。”
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可以考美国的医师执照、到世界顶尖大学留学,最终不少人回到了家乡。汕大医学院5所附属医院为粤东地区提供50%以上的医疗服务,医疗扶贫行动服务群众60余万人次。
汕头大学与这座同龄城市的情感联系,就刻在这些带有温度的行动里。
“作为粤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对接地方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是汕大义不容辞的责任。”姜虹说。
今年年初,汕大管轶团队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汕大与地方政府、产业共建的研发机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近40个。目前,学校正与汕头市筹划省实验室建设,从粤东地区产业特点出发,选择先进化学制造为重点建设方向,带动促进汕头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
汕头大学的最新一步,是牵手以创新著称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创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探索课程和师资共享。而汕大校园向外看,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牌子格外醒目。这一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的合作平台,力求将汕头的工业对接来自以色列及其他国家的科技、产业、人才。
不久前,汕头大学成为广东省首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与南方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聘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王泉担任执行校长。一连串的动作,意味着新的起点——汕大将着力加大在人才培养模式、人事制度、科研体制机制、学术评价体系、资源募集调配机制等关键领域环节改革力度,重点突破,为广东高等教育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姜虹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扩大办学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经济走廊建设,坚持国际化、精细化办学特色,继续深入践行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建设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高水平大学,在广东‘四个走在前列’中作出应有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