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6月25日报道 高考毕、成绩出,考生和家长的“战场”从考场内转移至考场外——填报志愿的挑战正在等待着他们。如何不浪费手中的每一分,拿到理想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此时的头等大事。
一些商家看到其中的商机,纷纷推出志愿填报服务或相关手机软件,号称能利用大数据为考生精准选择学校和专业。当然,这些服务也不是免费午餐,费用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
志愿究竟该怎么报?专家认为,过于依赖“大数据分析”并不可取。事实上,教育部官网提供了详细的院校接口和信息查询,并定期公布野鸡大学名单,这些信息都能免费获取。此外,专家也结合志愿填报的专业、学校、地域等要素,给出了一些技巧性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考生对报考学校、专业及未来从事的职业缺少自主想法,专家认为这与一些高中在教学过程中片面重视成绩、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有关。
【观察】每年6月,与高考有关的信息都会充斥舆论空间,霸占人们的视野。高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能量,是因为对于考生来说,它是重要的人生节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生未来的走向。
同样是升学考试,高考与中考完全不同。中考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接续,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会通过中考从初中升入高中,学校虽有不同,但教学内容差异不大。而高考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分化,站在地域、学校、专业组合构成的通路前,学生将走向不同的职业和人生状态。
面对关乎人生的选择,大数据分析,或者说很多技术性的手段,只能作为助攻,因为它们很难真正做到“私人订制”,捕捉每一名考生的个性。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还是每个考生自己。
《孟子》中有一名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说为人处世遇到挫折和困难,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想它也适用于人面对重大选择徘徊彷徨时,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找答案。
既然明白高考重要,考生更应该有意识地借机审视内心,判断自我认知、兴趣和对未来的设想,以积极、负责的姿态做出志愿选择。而家长、学校也应该重视引导、适度放权,为考生的选择和成长创造条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